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chloro-4-heptyloxypyridine-N-oxide | 1069098-51-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chloro-4-heptyloxypyridine-N-oxide
英文别名
2-Chloro-4-heptoxy-1-oxidopyridin-1-ium
2-chloro-4-heptyloxypyridine-N-oxide化学式
CAS
1069098-51-6
化学式
C12H18ClNO2
mdl
——
分子量
243.733
InChiKey
MYRFVMVTIYVRL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7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7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8
  • 拓扑面积:
    34.7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chloro-4-heptyloxypyridine-N-oxide硫代乙酸 在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0.83h, 生成 C14H21NO3S
    参考文献:
    名称:
    4-取代的1-Acyloxypyridine-2(1 H)-thiones:取代基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的实验和计算研究†
    摘要:
    一系列的8个4-取代的1-(金刚烷-1-羰氧基)吡啶-2(1 H)-硫酮(1,X = H,OC 7 H 15,Me,CF 3,SC 3 H 7,CN,COOMe ,和Cl)的制备,并通过MeCN和环己烷中的UV-可见光谱进行表征。所观察到的最低能量过渡,指定为π CS →π*环,表现出显着效果的取代基,λ最大距离333(X = OC范围7 ħ 15)至415纳米(X = CN)。除1b以外的所有酯的实验λ最大值(X = OC 7 H15)与σp −参数相关(ρ= 0.41±0.03,r 2 = 0.95)。相反,吸收带在约295纳米的能量,被指定为π CS →π* CS,实际上是取代基独立的。两个吸收带均显示出适度的负溶剂变色效应。与用TD-DFT // DFT方法相比,用ZINDO // DFT计算的N-乙酰氧基类似物2的实验吸收能更好地与激发能相关。一系列12种N-乙酸酯2的计算预测了
    DOI:
    10.1021/jo901522r
  • 作为产物:
    描述:
    2-chloro-4-(heptyloxy)pyridine间氯过氧苯甲酸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48.0h, 以77%的产率得到2-chloro-4-heptyloxypyridine-N-oxide
    参考文献:
    名称:
    4-取代的1-Acyloxypyridine-2(1 H)-thiones:取代基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的实验和计算研究†
    摘要:
    一系列的8个4-取代的1-(金刚烷-1-羰氧基)吡啶-2(1 H)-硫酮(1,X = H,OC 7 H 15,Me,CF 3,SC 3 H 7,CN,COOMe ,和Cl)的制备,并通过MeCN和环己烷中的UV-可见光谱进行表征。所观察到的最低能量过渡,指定为π CS →π*环,表现出显着效果的取代基,λ最大距离333(X = OC范围7 ħ 15)至415纳米(X = CN)。除1b以外的所有酯的实验λ最大值(X = OC 7 H15)与σp −参数相关(ρ= 0.41±0.03,r 2 = 0.95)。相反,吸收带在约295纳米的能量,被指定为π CS →π* CS,实际上是取代基独立的。两个吸收带均显示出适度的负溶剂变色效应。与用TD-DFT // DFT方法相比,用ZINDO // DFT计算的N-乙酰氧基类似物2的实验吸收能更好地与激发能相关。一系列12种N-乙酸酯2的计算预测了
    DOI:
    10.1021/jo901522r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Jankowiak; Jakowiecki; Kaszynski, Polish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7, vol. 81, # 11, p. 1869 - 1877
    作者:Jankowiak、Jakowiecki、Kaszynski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