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O-benzyl-1-O-t-butyldimethylsilyl-3-O-(p-methoxybenzyl)-sn-glycerol | 145454-63-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O-benzyl-1-O-t-butyldimethylsilyl-3-O-(p-methoxybenzyl)-sn-glycerol
英文别名
(S)-(2-(benzyloxy)-3-((4-methoxybenzyl)oxy)propoxy)(tert-butyl)dimethylsilane;tert-butyl-[(2S)-3-[(4-methoxyphenyl)methoxy]-2-phenylmethoxypropoxy]-dimethylsilane
2-O-benzyl-1-O-t-butyldimethylsilyl-3-O-(p-methoxybenzyl)-sn-glycerol化学式
CAS
145454-63-3
化学式
C24H36O4Si
mdl
——
分子量
416.633
InChiKey
IXQACRDZADLYGH-QHCPKHFH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82
  • 重原子数:
    29.0
  • 可旋转键数:
    11.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36.92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4.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O-benzyl-1-O-t-butyldimethylsilyl-3-O-(p-methoxybenzyl)-sn-glycerol四丁基氟化铵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90%的产率得到(R)-2-(benzyloxy)-3-((4-methoxybenzyl)oxy)propan-1-ol
    参考文献:
    名称:
    拥挤的双磷酸化摩根氏菌两性离子三糖重复单元的全合成
    摘要:
    两性离子多糖 (ZPS) 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II 类呈递激活 T 细胞依赖性免疫反应。在此,我们报告了摩根氏菌 ZPS 重复单元的首次合成,作为合成新型 ZPS 材料的有利工具。重复单元包含一个 1,2-顺式-α-糖苷键;有问题的 1,2-反式半乳糖苷键,Gal-β(1→3)-GalNAc;和磷酸甘油和磷酸胆碱残基,它们以前没有被观察到作为同一寡糖上的官能团。成功的第三代方法利用了磷酸甘油功能化受体的一流糖基化。为了安装磷酸胆碱单元,合成了一种高效的磷酸胆碱供体。
    DOI:
    10.1021/jacs.9b06830
  • 作为产物:
    描述:
    4-甲氧基氯苄咪唑 、 sodium hydride 、 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 、 mineral oil 为溶剂, 反应 6.0h, 生成 2-O-benzyl-1-O-t-butyldimethylsilyl-3-O-(p-methoxybenzyl)-sn-glycerol
    参考文献:
    名称:
    拥挤的双磷酸化摩根氏菌两性离子三糖重复单元的全合成
    摘要:
    两性离子多糖 (ZPS) 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II 类呈递激活 T 细胞依赖性免疫反应。在此,我们报告了摩根氏菌 ZPS 重复单元的首次合成,作为合成新型 ZPS 材料的有利工具。重复单元包含一个 1,2-顺式-α-糖苷键;有问题的 1,2-反式半乳糖苷键,Gal-β(1→3)-GalNAc;和磷酸甘油和磷酸胆碱残基,它们以前没有被观察到作为同一寡糖上的官能团。成功的第三代方法利用了磷酸甘油功能化受体的一流糖基化。为了安装磷酸胆碱单元,合成了一种高效的磷酸胆碱供体。
    DOI:
    10.1021/jacs.9b0683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tic Study on Lipoteichoic Acid of Gram Positive Bacteria. I. Synthesis of Proposed Fundamental Structure of<i>Streptococcus pyogenes</i>Lipoteichoic Acid
    作者:Koichi Fukase、Takahiro Matsumoto、Naoko Ito、Takuya Yoshimura、Shozo Kotani、Shoichi Kusumoto
    DOI:10.1246/bcsj.65.2643
    日期:1992.10
    Synthetic study on Streptococcus pyogenes lipoteichoic acid (LTA) which was reported to induce nontoxic TNF is described. The proposed fundamental structure of LTA was constructed by coupling of the glycolipid part with the poly(glycerol phosphate) (PGP) part and subsequent deprotection. The PGP part was prepared by a simple repeating procedure using the phosphoramidite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描述了对据报道可诱导无毒 TNF 的化脓性链球菌脂壁酸 (LTA) 的合成研究。LTA 的基本结构是通过将糖脂部分与聚(甘油磷酸)(PGP)部分偶联并随后去保护来构建的。PGP 部分是通过简单的重复程序制备的,使用亚酰胺方法构建 1,3-磷酸二酯键。糖脂部分是使用适当的糖基作为供体合成的,其中对硝基苄基成功地用于临时保护羟基官能团。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