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9-(2-O-acetyl-3-deoxy-3-fluoro-β-D-glucopyranosyl)-N6-benzoyl adenine | 1020068-60-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9-(2-O-acetyl-3-deoxy-3-fluoro-β-D-glucopyranosyl)-N6-benzoyl adenine
英文别名
[(2R,3S,4S,5R,6R)-2-(6-benzamidopurin-9-yl)-4-fluoro-5-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3-yl] acetate
9-(2-O-acetyl-3-deoxy-3-fluoro-β-D-glucopyranosyl)-N<sup>6</sup>-benzoyl adenine化学式
CAS
1020068-60-3
化学式
C20H20FN5O6
mdl
——
分子量
445.407
InChiKey
BSWICJOYPDQSOW-NJCVXUMO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9
  • 重原子数:
    32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5
  • 拓扑面积:
    149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1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9-(2-O-acetyl-3-deoxy-3-fluoro-β-D-glucopyranosyl)-N6-benzoyl adenine咪唑三苯基膦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0h, 以65%的产率得到9-(2-O-acetyl-3,6-dideoxy-3-fluoro-6-iodo-β-D-glucopyranosyl)-N6-benzoyladeni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不饱和双脱氧氟-酮吡喃糖基核苷作为新的细胞抑制剂:尿嘧啶,5-氟尿嘧啶,胸腺嘧啶,N 4-苯甲酰胞嘧啶和N 6-苯甲酰腺嘌呤
    摘要:
    通过过乙酰化的3-脱氧的缩合反应合成了尿嘧啶(2a),5-氟尿嘧啶(2b),胸腺嘧啶(2c),N 4-苯甲酰基胞嘧啶(2d)和N 6-苯甲酰基腺嘌呤(2e)的β-保护核苷。-3-氟- d -glucopyranose(1)与相应的甲硅烷基化碱基。核苷被脱乙酰基化,随后的几个保护和脱保护步骤提供了部分乙酰化的类似物6a - e。选择性碘化然后氢化得到尿嘧啶的乙酰化双脱氧类似物(8a),5-氟尿嘧啶(8b),胸腺嘧啶(8c),N 4-苯甲酰基胞嘧啶(8d)和N 6-苯甲酰基腺嘌呤(8e)。最后,在8a - e的4'位置上直接氧化游离羟基,同时消除β-乙酰氧基的反应,得到所需的不饱和2,6-二脱氧-3-氟-4-酮-β - d吡喃葡萄糖基衍生物9A - ë。评价了新的类似物的抗病毒和细胞抑制活性。化合物9a – e在亚毒性浓度下对广泛的DNA和RNA病毒没有活性。然而,它们对多种肿瘤细胞系具有明显
    DOI:
    10.1016/j.ejmech.2009.06.013
  • 作为产物:
    描述:
    9-(2-O-acetyl-3-deoxy-3-fluoro-4,6-O-isopropylidene-β-D-glucopyranosyl)-N5-benzoyl adenine三氟乙酸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0.17h, 以90%的产率得到9-(2-O-acetyl-3-deoxy-3-fluoro-β-D-glucopyranosyl)-N6-benzoyl adeni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不饱和氟-酮基吡喃糖基核苷:N(4)-苯甲酰基胞嘧啶和N(6)-苯甲酰基腺嘌呤的3-氟-4-酮-β-d-吡喃葡萄糖基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学评估。
    摘要:
    受保护的β-核苷1-(2,4,6-三-O-乙酰基3-脱氧-3-氟-β-d-吡喃葡萄糖基)-N(4)-苯甲酰基胞嘧啶(2a)和9-(2通过过乙酰化的3-脱氧-3-偶联反应合成了(4,6-三-O-乙酰基-3-脱氧-3-氟-β-d-吡喃葡萄糖基)-N(6)-苯甲酰基腺嘌呤(2b)。氟-d-吡喃葡萄糖(1)分别被甲硅烷基化的N(4)-苯甲酰基胞嘧啶和N(6)-苯甲酰基腺嘌呤所取代。核苷被脱乙酰,随后的几个保护和脱保护步骤分别提供了胞嘧啶7a和腺嘌呤7b的部分乙酰化的核苷。最后,在7a和7b的4′-位上的游离羟基的直接氧化,和β-乙酰氧基的同时消除反应,得到所需的不饱和3-氟-4-酮-β-d-吡喃葡萄糖基衍生物。对这些新合成的化合物的潜在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进行了评估。与5FU相比,新合成的衍生物显示出更有效的抗肿瘤生长抑制剂,并且对轮状病毒表现出直接的抗病毒作用。
    DOI:
    10.1016/j.ejmech.2007.04.00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