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青霉素,标志着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由于青霉素的抗菌谱窄以及耐药菌株的出现,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成为共同的选择。自1961年氨苄青霉素的成功合成以来,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磺苄西林作为第二代广谱半合成青霉素中的佼佼者,是最早用于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类药物。该药由日本武田药品公司研究所率先合成,于1972年8月以Lilacillin的商品名获得许可,并从1973年1月开始销售注射剂。尽管磺苄西林安全且有效,但由于人们对它的不熟悉,临床使用并不广泛。
适应症磺苄西林主要适用于对本品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某些变形杆菌属以及其他敏感革兰氏阴性菌所致肺炎、尿路感染、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败血症等。对于由本品敏感菌引起腹腔感染或盆腔感染时,应与抗厌氧菌药物联合应用。
药代动力学肌内注射1g磺苄西林后半小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Cmax),为30mg/L;静脉推注2g后15分钟的血药浓度为240mg/L。于1小时内和2小时内静脉滴注5g磺苄西林,滴注结束即刻的血药浓度均大于200mg/L。24小时尿中药物排出量占给药量的80%。该药物血清蛋白结合率为约50%,在胆汁中的浓度可为血浓度的3倍。
不良反应注射用磺苄西林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严重过敏反应(如I型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仅为0.004%~0.04%。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非少见,发生率为1%~7%。其他过敏反应包括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皮炎和哮喘发作等。因此,在使用药物前需要做皮试。
药理作用磺苄西林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其靶分子是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DI。与羟苄西林相比,由于磺酸基的空间结构、酸性和极性的增强,使得磺苄西林钠与相关酶具有较好的亲和性,从而具有较宽的抗菌谱,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研究表明,磺苄西林的抗菌谱与羧苄西林相似,其抗菌活性较强。此外,磺苄西林的抗菌活性与其光学异构型有关,D(-)型抗菌活性是L(+)型异构体的4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