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2,6-Diaminohexanoic acid hydrochloride(1:x) | 10098-89-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2,6-Diaminohexanoic acid hydrochloride(1:x)
英文别名
(2S)-2,6-diaminohexanoic acid;trihydrochloride
(S)-2,6-Diaminohexanoic acid hydrochloride(1:x)化学式
CAS
10098-89-2
化学式
C6H17Cl3N2O2
mdl
——
分子量
255.6
InChiKey
HZJBXUMUQPXBJK-BHRFRFAJ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63-264 °C (dec.)
  • 比旋光度:
    20.7 º (c=2 in 5N HCl)
  • 溶解度:
    可溶于酸水溶液(少量),水(少量)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79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3
  • 拓扑面积:
    89.3
  • 氢给体数:
    6
  • 氢受体数:
    4

安全信息

  • 安全说明:
    S26,S36/37/39,S45
  • 危险类别码:
    R34
  • WGK Germany:
    1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1789 8/PG 3
  • 海关编码:
    2922419000

SDS

SDS:5ac622d44abc76839c13b80e7e569efc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L-赖氨酸是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能促进人体发育、增强免疫功能,并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的作用。用于治疗颅脑外伤、慢性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疾病的脑保护剂。
化学性质 
呈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甜,由于赖氨酸纯品易吸潮结块,为方便分离纯化及应用,常将其制成盐酸盐。通常较稳定(相对湿度在60%以下),相对湿度在60%以上则及吸潮结块,生成二水合物。易溶与水(40%,35℃),几不溶于乙醇和乙醚,与还原糖如葡萄糖共热则分解,产生诱人食欲的面包香味。mp 263-264℃,等电点10.56,[α]25D+13.5°(H2O),[α]25D+26.0 (5mol/L HCl)。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营养学家将其列为“第一缺乏氨基酸”。在维持人体氨平衡中有重要作用。若人体内缺乏赖氨酸,则会引起蛋白质代谢障碍,在儿童发育期、患病恢复期及妊娠授乳期,对赖氨酸的营养要求更高。
用途 
氨基酸类药,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进食欲和胃酸分泌,用于儿童病后恢复和妊娠授乳期。另外还有赖氨酸的衍生物及复方制剂,都是氨基酸类药。如 L-赖氨酸醋酸盐,注射用赖氨酸匹林,赖氨酸片、赖氨酸咀嚼片、赖氨酸干糖浆 (小儿用)、赖氨酸-B12咀嚼片(小儿用)、赖氨酸-B12颗粒(小儿用)、赖氨酸-B12合剂等。不良反应:无明显毒副作用。但高血氯、酸中毒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生产方法 
赖氨酸的工业化生产,主要还是采用微生物直接发酵法。赖氨酸是天冬氨酸分支系的氨基酸,天冬氨酸激酶是关键酶,它受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协调反馈抑制,单一的氨基酸不能完全抑制酶的活性。使用的菌种,几乎都是谷氨酸棒杆菌,该菌为高丝氨酸营养缺陷型变异株,缺乏高丝氨酸脱氢酶。由于天冬氨酸激酶不受单一氨基酸抑制,高丝氨酸缺陷型变异株限制苏氨酸的产生,解除其反馈抑制,因此进行赖氨酸发酵,生产菌株对糖收率可达40%以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A.S.1.563,经中试产酸率可达3.66%,对糖的收率为30%,用甘蔗糖蜜可高达42%。
谷氨酸棒杆菌A.S.1.563[种子培养基]→[32℃, 17h,菌种培养]菌种[发酵培养基]→[32℃, 38h,发酵]发酵液[732-NH树脂]→[吸附]吸附物[氨水(洗脱)]→[pH 8-14]洗脱液[浓缩]→浓缩液[HCl]→[pH4.9, 3天]粗制品[重结晶精制]→L-赖氨酸盐酸盐
菌种培养 采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提供的谷氨酸棒杆菌A.S.1.563,在30-32℃条件下,菌种经24h活化,同样条件斜面培养,再进行一级种子培养。其种子培养基是: 葡萄糖2%,玉米浆2%,硫酸镁0.05%,硫酸铵0.4%,磷酸氢二钾0.1%,豆饼水解液1%,接种量5%,32℃培养17h。
发酵 发酵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为: 葡萄糖15%,硫酸铵2%,磷酸氢二钾0.1%,硫酸镁0.04%,豆饼水解液2%,尿素0.4%。接种量5%,32℃培养38h,要求通气量1:0.3 V/(V·min),搅拌,并注意观察发酵过程中生化代谢曲线图。
吸附、洗脱、浓缩、结晶 将得到的发酵液加热80℃充分搅拌10 min后,冷却至40℃时,取样测含酸量,并加H2SO4以调pH为4-5,沉淀2h后引入732-NH4+树脂柱。当发酵液含酸量为2.5%左右时,使树脂体积与发酵液体积之比为1:3。上柱流速控制在1000 ml/min,当流出液pH值逐渐下降到6-5.5,含酸量在0.5%时,表示树脂饱和。一般吸附2-3次。
饱和树脂用无盐水洗,除去菌体和杂质,直至流出液澄清为止。再用2.5 mol/L的氨水解吸,流速为700-800 ml/min,从pH8开始收集,约为树脂体积的1.5-2倍,当洗脱液pH为13-14时停止收集。得到的洗脱制液加热除氨,薄膜真空浓缩到21°Be,冷却,加浓HCl调节pH值为4.9,静置3天结晶,过滤取结晶,干燥得粗品,母液浓缩再回收。
重结晶精制 将粗品加入蒸馏水溶解并配成12°Be,再加入粗品重10%-12%的活性炭(要求活性炭不含Ca2+、Mg2+,为此应用稀HCl预先处理活性炭)。过滤取滤液,减压浓缩(控制在93.33kPa左右),湿度40-45℃,至饱和为止。静置让其自然冷却结晶,过滤取结晶,于60℃干燥,得粗制L-赖氨酸盐,收率50%。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