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phenyl-2-propylphosphonic acid diethyl ester | 83245-97-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phenyl-2-propylphosphonic acid diethyl ester
英文别名
Diethyl-1-methyl-1-phenylethylphosphonat;2-Diethoxyphosphorylpropan-2-ylbenzene
2-phenyl-2-propylphosphonic acid diethyl ester化学式
CAS
83245-97-0
化学式
C13H21O3P
mdl
——
分子量
256.282
InChiKey
HDWIHLKNXOQOK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3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4
  • 拓扑面积:
    35.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phenyl-2-propylphosphonic acid diethyl ester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生成 2-Phenylpropan-2-ylphosphane
    参考文献:
    名称:
    镍催化脂肪族烯烃与亚胺的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镍催化分子间还原偶联
    摘要:
    未活化的脂肪族烯烃特别适合作为起始材料,因为它们易于大量获得,但未活化的烯烃与亚胺的对映选择性分子间还原偶联具有挑战性。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一种镍催化脂肪族烯烃和亚胺之间的分子间还原偶联反应的方法,以产生具有优异对映选择性和良好线性选择性的手性胺。反应条件与多种脂肪族烯烃兼容,包括衍生自生物活性分子的脂肪族烯烃。该方法的成功可归因于新开发的单齿手性螺膦配体的使用。
    DOI:
    10.1021/jacs.4c00463
  • 作为产物:
    描述:
    2-苯基-2-丙醇亚磷酸三乙酯 在 zinc dibromid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生成 2-phenyl-2-propylphosphonic acid dieth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镍催化脂肪族烯烃与亚胺的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镍催化分子间还原偶联
    摘要:
    未活化的脂肪族烯烃特别适合作为起始材料,因为它们易于大量获得,但未活化的烯烃与亚胺的对映选择性分子间还原偶联具有挑战性。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一种镍催化脂肪族烯烃和亚胺之间的分子间还原偶联反应的方法,以产生具有优异对映选择性和良好线性选择性的手性胺。反应条件与多种脂肪族烯烃兼容,包括衍生自生物活性分子的脂肪族烯烃。该方法的成功可归因于新开发的单齿手性螺膦配体的使用。
    DOI:
    10.1021/jacs.4c0046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大位阻烷基取代亚膦酸二酯的制备方法
    申请人:温州大学
    公开号:CN110922427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位阻烷基取代亚膦酸二酯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使用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硅酯为催化剂,实现大位阻醇类亚磷酸三酯的直接反应制备已知方法很难合成的大位阻烷基取代亚膦酸酯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因此,本方法可以说是对阿尔布佐夫方法合成大位阻烷基取代亚膦酸酯类化合物的突破,由于本方法还适用于一般的伯醇原料,因此是一种具有高普适性的改进阿尔布佐夫方法。具体地,本方法使用稳定低毒的大位阻醇类为原料,反应条件简单、易于操作、无需溶剂,催化剂不含过渡属,产物无过渡属残留隐患,副产物为小分子的醇类乙醇,几乎无毒性,因此是一种大位阻烷基取代亚膦酸二酯的绿色合成方法,具有很好研究价值和合成应用前景。
  • The Ionic Reaction in the Chlorophosphonation of Alkylbenzenes
    作者:Toshihiro Okada、Yoshiki Okamoto、Hiroshi Sakurai
    DOI:10.1246/bcsj.47.2251
    日期:1974.9
    chlorophosphonated products. Those diphenylmethane derivatives may be formed by the electrophilic attack of the benzylic cations, presumably resulting from electron transfer from the benzylic radicals to phosphorus trichloride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oxygen or oxy radical, upon toluene, p-xylene, ethylbenzene, or diphenylmethane. α-Methylstyrene may be formed by the elimination of a proton from the intermediate
    甲苯对二甲苯、乙苯和二苯甲烷膦化反应得到甲基二苯甲烷;2,4',5-三甲基二苯基甲烷和乙基-1,1-二苯基乙烷;和对苄基三苯基甲烷分别为主要产品。异丙苯生成 α-甲基苯乙烯、4-甲基-2,4-二苯基戊烯-1、4-甲基-2,4-二苯基戊烯-2 和 1,1,3-三甲基-3-苯基茚满,以及普通的氯膦酸化产物. 这些二苯甲烷生物可以通过苄基阳离子的亲电攻击形成,推测是由于在氧或氧自由基的参与下,电子从苄基自由基转移到三氯化磷,在甲苯对二甲苯、乙苯或二苯甲烷上。α-甲基苯乙烯可以通过从中间体 1,1-二甲基苄基阳离子中消除质子而形成,以与上述类似的方式从异丙苯中得到。二苯基戊烯和苯基茚满生物可以通过酸催化的α-甲基二聚反应形成...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3-BOC-5-甲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 (R)-2-苯基-3-羟基丙酸 (R)-2-羟基-2-(2-(2-(2-甲氧基-5-甲基吡啶-3-基)乙基)-琥珀酸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S)-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i-丙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4R)-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3R)-2,3-二羟基-3-(2-吡啶基)丙酸乙酯,N-氧化物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2-三甲基甲硅烷基)-乙氧基甲基三氟硼酸钾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11bR,11''bR)-2,2''-[氧双(亚甲基)]双[4-羟基-4,4''-二氧化物-二萘并[2,1-d:1'',2''-f][1,3,2]二氧磷杂七环 (11aR)-10,11,12,13-四氢-5-羟基-3,7-二-1-萘-5-氧化物-二茚基[7,1-de:1'',7''-fg][1,3,2]二氧杂磷杂八环 (1-氨基丁基)磷酸 (-)-N-[(2S,3R)-3-氨基-2-羟基-4-苯基丁酰基]-L-亮氨酸甲酯 齐特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