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pi-fraxinellone | 28808-62-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pi-fraxinellone
英文别名
1(3H)-Isobenzofuranone, 3-(3-furanyl)-3a,4,5,6-tetrahydro-3a,7-dimethyl-, (3R,3aR)-;(3S,3aR)-3-(furan-3-yl)-3a,7-dimethyl-3,4,5,6-tetrahydro-2-benzofuran-1-one
(+/-)-epi-fraxinellone化学式
CAS
28808-62-0;37850-42-3;79297-78-2
化学式
C14H16O3
mdl
——
分子量
232.279
InChiKey
XYYAFLHHHZVPRN-TZMCWYRM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14.0 to 118.0 °C
  • 沸点:
    314.44°C (rough estimate)
  • 密度:
    1.1649 (rough estimate)
  • 溶解度:
    溶于丙酮和甲烷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39.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安全信息

  • 危险等级:
    6.1
  • WGK Germany:
    3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305+P351+P338
  • 危险性描述:
    H302,H315,H319,H335

SDS

SDS:3d212b644f355346889d56dd7d915d76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梣酮是一种杀虫剂,能够抑制幼虫生长,并用于作物和农产品的处理与保护。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从白鲜皮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治疗肿瘤的潜力。

生物活性

Fraxinellone 是从芸苔科植物 Dictamnus dasycarpus 的根皮中分离出来的。研究显示,Fraxinellone 能够抑制 HIF-1α 蛋白质合成,而不影响其降解。通过靶向 PD-L1,它具有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潜能。

体外研究

在 A549 细胞中,Fraxinellone(0-100 μM;作用时间 12 小时)可将 PD-L1 阳性细胞的比例从 20.4% 减少到 11.4%。体外细胞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该化合物抑制了 PD-L1 阳性细胞的比例。

体内研究

口服给药(30 和 100 mg/kg;每隔三天一次;共 30 天),Fraxinellone 显著抑制了雌性无胸腺 BALB/c 裸鼠的肿瘤生长,减少了 HIF-1α、pTyr705 STAT3、PD-L1 和 VEGF 的染色。

化学性质

梣酮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氯仿和乙酸乙酯。它来源于白鲜皮(白柳 Salix alba L. 的树皮)。

用途
  • 杀虫剂:用于作物和农产品的处理与保护。
  • 药理实验:用于含量测定、鉴定及药理实验等。
  • 具有保肝作用,以及抗生育、抗血小板聚集、显著血管松弛等药理活性。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ethyl (E)-3-methylpenta-2,4-dienoate氢氧化钾potassium carbonate对苯二酚 作用下, 以 甲醇乙醚 为溶剂, 反应 39.5h, 生成 (+/-)-epi-fraxinellone
    参考文献:
    名称:
    萜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第13部分。六甲新酮的全合成
    摘要:
    描述了通过6-甲酰基-2,6-二甲基-环己-2-烯基羧酸酯(2)进行的全合成的fraxinellone(1)(降解的柠檬苦素的最简单实例)。在最初的方法中,通过环丙烷化和环裂解来进行6-甲酰基-2-甲基环己-2-烯基羧酸乙酯(7)的C-6甲基化反应,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双环[2.2.1]庚烯化合物(20),所需产品收率不佳。随后,通过3-甲基戊-2,4-二烯酸乙酯与甲基丙烯醛之间的Diels-Alder反应有效地合成了关键中间体(2)。醛酯(2)与呋喃基锂反应,然后与碱进行双键异构化,得到(±)-六氢新萘酮,以及相应的非对映异构体。
    DOI:
    10.1039/p1981000155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degraded limonoids, (±)-fraxinellonone and its related compounds
    作者:Hiroaki Okamura、Keiko Yamauchi、Keiji Miyawaki、Tetsuo Iwagawa、Munehiro Nakatani
    DOI:10.1016/s0040-4039(96)02277-0
    日期:1997.1
    The first synthesis of (+/-)-fraxinellonone and its short step conversion into (+/-)-fraxinellone and (+/-)-isofraxinellone is described.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exhibited moderate insect-antifeeding activity against Spodoptera exigua H. (Boisduval) and ichthyotoxicity against killifish. Copyright (C) 1996 Elsevier Science Ltd
  • Synthetic studies on terpene compounds. Part 13. Total synthesis of fraxinellone
    作者:Takashi Tokoroyama、Yoshiyasu Fukuyama、Takashi Kubota、Kenji Yokotani
    DOI:10.1039/p19810001557
    日期:——
    The total synthesis of fraxinellone (1), the simplest example of a degraded limonoid, via the 6-formyl-2,6-dimethyl-cyclohex-2-enecarboxylates (2) is described. In the initial approach the C-6 methylation of ethyl 6-formyl-2-methylcyclohex-2-enecarboxylate (7) was carried out by cyclopropanation and ring cleavage which unexpectedly gave the bicyclo[2.2.1]heptene compound (20), with a poor yield of
    描述了通过6-甲酰基-2,6-二甲基-环己-2-烯基羧酸酯(2)进行的全合成的fraxinellone(1)(降解的柠檬苦素的最简单实例)。在最初的方法中,通过环丙烷化和环裂解来进行6-甲酰基-2-甲基环己-2-烯基羧酸乙酯(7)的C-6甲基化反应,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双环[2.2.1]庚烯化合物(20),所需产品收率不佳。随后,通过3-甲基戊-2,4-二烯酸乙酯与甲基丙烯醛之间的Diels-Alder反应有效地合成了关键中间体(2)。醛酯(2)与呋喃基锂反应,然后与碱进行双键异构化,得到(±)-六氢新萘酮,以及相应的非对映异构体。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藁本内酯 藁本内酯 苯六甲酸三酸酐 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 甲基四氢苯酐 瑟丹内酯 洋川芎内酯I 洋川芎内酯G 梣酮 新蛇床内酯; 新蛇床酞内酯 异苯并呋喃 己二酸与2,2-二甲基-1,3-丙烷二醇,2-乙基-2-(羟基甲基)-1,3-丙烷二醇,六氢-1,3-异苯并呋喃二酮和2,2-亚氨基二乙醇的聚合物 均苯四甲酸二酐-d2 均苯四甲酸二酐 四氢化邻苯二甲酸酐 反式-4-(2,5-二氢-2-氧代-3-呋喃基)-3a,4,5,6-四氢-1(3H)-异苯并呋喃酮 反式-1,2-环己二羧酸酐 六氢苯酐 六氢-1,3-异苯并呋喃二酮与2,2-二甲基-1,3-丙二醇的聚合物 不饱和聚酯树脂(195型) E,E'-3,3':8,8'-二蒿本内酯 8-氧杂二环[4.3.0]壬烷 7,7-二甲基-3,4,5,6-四氢-2-苯并呋喃-1-酮 6-溴-1,3-二苯基苯并[c]呋喃 5,6-二甲基-3a,4,7,7a-四氢-2-苯并呋喃-1,3-二酮 5,6-二甲基-1,3-二苯基-2-苯并呋喃 5,6-二溴六氢-2-苯并呋喃-1,3-二酮 4-苯基-3a,4,7,7alpha-四氢-2-苯并呋喃-1,3-二酮 4-甲基四氢苯酐 4-甲基六氢苯酐 4-甲基-1H,3H-苯并[1,2-c:4,5-c']二呋喃-1,3,5,7-四酮 4-氯四氢邻苯二甲酸酐 4-异苯并呋喃羧酸,1,3,4,5,6,7-六氢-3-羰基-,甲基酯 4,8-二溴-1H,3H-苯并[1,2-c:4,5-c']二呋喃-1,3,5,7-四酮 4,7-二苯基-3a,4,7,7alpha-四氢异苯并呋喃-1,3-二酮 4,7-二羟基己a氢-2-苯并呋喃-1(3H)-酮 4,7-二甲氧基-1,3-二苯基-2-苯并呋喃 4,5,6,7-四氢-异苯并呋喃-5-甲腈 4,5,6,7-四氢-5-甲基-1,3-异苯并呋喃二酮 4,5,6,7-四氢-2-苯并呋喃 3a-甲基-3a,4,7,7a-四氢异苯并呋喃-1,3-二酮 3-羟基-2,2-二甲基-丙酸3-羟基-2,2-二甲基丙基酯与六氢-1,3-异苯并呋喃二酮的聚合物 3-甲基环己烯-1,2-二羧酸酸酐 3-甲基四氢苯酐 3-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 3-[4-氯-5-(二氟甲氧基)-2-氟苯基]亚氨基-4,5,6,7-四氢-2-苯并呋喃-1-酮 3-(4-氯-2-氟-5-羟基苯基)亚氨基-4,5,6,7-四氢-2-苯并呋喃-1-酮 3-(2-苯并呋喃-1-基)丙酸甲酯 3,4,5,6-四氢苯酐 2-苯并呋喃丙酸,3-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