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2-hydroxy-ethylidene)-7-oxo-4-ox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 58001-44-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2-hydroxy-ethylidene)-7-oxo-4-ox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英文别名
Clavulanic acid;(5S)-3-(2-hydroxyethylidene)-7-oxo-4-ox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3-(2-hydroxy-ethylidene)-7-oxo-4-ox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化学式
CAS
58001-44-8;62319-53-3;66428-09-9
化学式
C8H9NO5
mdl
——
分子量
199.163
InChiKey
HZZVJAQRINQKSD-PKPIPKON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545.8±50.0 °C(Predicted)
  • 密度:
    1.65±0.1 g/cm3(Predicted)
  • 溶解度:
    H2O:50 mg/mL(251.05 mM;需要超声波)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1
  • 重原子数:
    14.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87.07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4.0

安全信息

  • 危险品运输编号:
    25kgs
  • 海关编码:
    2934995000

SDS

SDS:97ebad85ef7ae45dd2ad5f8daf3f0cb3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克拉维酸(Clavulanate Potassium),商品名棒酸钾。其为氧青霉烷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由β-内酰胺环和氢化异噁唑环骈合而成的,是一种自杀性的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钾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或头孢噻啶等)合用时对多种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临床广泛应用克拉维酸钾与青霉素类的复合制剂,如奥格门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替门汀(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下列感染: 1. 肺炎、支气管炎。 2. 中耳炎、鼻窦炎等。 3. 皮肤、软组织感染。 4. 泌尿系统感染。

仅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可以与多数的β-内酰胺酶牢固结合,生成不可逆的结合物。它有强力而广谱的抑制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不仅对葡萄球菌的酶有作用,而且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所产生的酶也有作用,因此为一有效的β-内酰胺酶抑制药。单独用无效,常与青霉素类药物联合应用以克服微生物产β-内酰胺酶而引起的耐药性,提高疗效。
化学性质 
克拉维酸钠(Sodium Clavulanate):C8H8NNaO5。白色针状结晶,熔点68℃,[α]D20+47.1°(C=1,水)。
克拉维酸钾(Potassium Clavulanate):C8H8KNO5。无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但水溶液不稳定。
用途 
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仅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对葡萄球菌及多数革兰阴性菌所产的β-内酰胺酶有抑制作用。通过和β-内酰胺酶牢固结合,生成不可逆的结合物,使酶失去活性。因而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配合使用时,可保护合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受β-内酰酶的破坏,增强该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扩大其抗菌谱,并克服了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其应用是和其它抗生素制成复合剂,如和羟氨苄青霉素配伍,称奥格门汀(Augmentin);和替卡西林配伍,称替门汀(Timentin)。
生产方法 
方法1:微生物合成,以黄豆粉、葡萄糖、淀粉或糊精为原料,经发酵而成。
方法2:以3-甲硫基丙内酰胺为原料,经烷化、氯化脱羧等步骤反应合成。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