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ilmenidine hemifumarate | 54187-04-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ilmenidine hemifumarate
英文别名
2-[N-(dicyclopropylmethyl)amino]oxazoline hemifuramate;(E)-but-2-enedioic acid;N-(dicyclopropylmethyl)-4,5-dihydro-1,3-oxazol-2-amine
rilmenidine hemifumarate化学式
CAS
54187-04-1
化学式
C4H4O4*2C10H16N2O
mdl
——
分子量
476.573
InChiKey
VCWFVUAJSIPMTF-WLHGVMLR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06-107°
  • 沸点:
    355.5±9.0 °C(Predicted)
  • 密度:
    1.45±0.1 g/cm3(Predicted)
  • 溶解度:
    H2O: 7.3 mg/mL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86
  • 重原子数:
    21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4
  • 拓扑面积:
    108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6

安全信息

  • 安全说明:
    S22,S24/25
  • WGK Germany:
    3
  • RTECS号:
    RP7207400
  • 海关编码:
    2934999090

SDS

SDS:3f939a67a15dd4c7392e6932a612ed30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生物活性

Rilmenidine 是一种新型抗高血压药物,也是口服活性选择性 I1 咪唑啉受体 (I1 imidazoline receptor) 激动剂,同时是一种 α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研究表明,Rilmenidine 通过减少交感神经过度活跃而产生中枢作用,并在肾脏中抑制 Na+/H+ 反向转运以发挥作用。此外,它还能调节白血病细胞增殖,刺激促凋亡蛋白 Bax 的表达,从而诱导人白血病 K562 细胞线粒体通路的紊乱和凋亡。

体外研究

Rilmenidine 提供了与利尿剂、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相当的降压效果。在体外实验中,25 至 100 μM 浓度的 Rilmenidine 在 24 小时内能够显著抑制 K562 细胞的增殖。

细胞活力测定

  • 细胞系: K562 细胞
  • 浓度: 25, 50, 100 μM
  • 孵育时间: 24 小时
  • 结果: 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 K562 细胞集落的形成。
体内研究

在实验中,通过腹腔注射给予 N171-82Q 遗传修饰小鼠 Rilmenidine 治疗 (每周四次),从 12 周龄至 22 周龄,显著改善了前肢抓握力和所有四肢的抓握力。此外,Rilmenidine 还能降低突变亨廷顿蛋白的平。

化学性质
  • 结晶: 从己烷结晶,熔点 106~107℃
  • 磷酸利美尼定 (Rilmenidine Phosphate): C10H16N2O·H3PO4,pKa 值为 9.3。中溶解度约为 19% W/V;甲醇中溶解度约为 7% W/V;氯仿乙醇中的溶解度均为 0.7% W/V。
  • 急性毒性: 小鼠和大鼠经口给药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 375 mg/kg 和 295 mg/kg。
用途

Rilmenidine 是一种恶唑啉类抗高血压药物。在常用剂量下无镇静作用,对血糖、血脂和肾功能没有明显不良影响。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

生产方法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