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
生物窗口”(650-1450 nm)内吸收和发射光的光致变色分子对于在各种重要的
生物医学应用(例如
生物成像,光药理学,靶向药物递送等)中使用非常感兴趣。在这里,我们介绍三种新的通过简单的一锅法合成的在2H-亚甲基部分含有共轭阳离子片段和卤素取代基的二氢
吲哚螺
吡喃。通过FT-IR,1H和13C NMR光谱(包括2D方法),HRMS,元素和单晶X射线分析确认了所得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光
化学研究揭示了螺
吡喃在室温下的光致变色活性,这在紫外线照射后在近红外区域引起了光可转换的荧光。虽然化合物的螺环形式在UV-Vis光谱中显示了吸收带,其中在约445 nm的可见光区具有最大值,并且没有荧光,但是光生的花菁异构体在708-738 nm的近红外范围内吸收并在768处发射-791 nm。发现在所有已知的光致变色螺并
吡喃中,具有
氟取代基的化合物1a具有最深的红移形式的部
花青形式的吸收和发射带,其最大值分别在738和791n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