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oxysophoridine | 54809-74-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oxysophoridine
英文别名
(-)-sophoridine N-oxide;Oxysophoridine;(1R,2R,9R,17S)-13-oxido-7-aza-13-azoniatetracyclo[7.7.1.02,7.013,17]heptadecan-6-one
oxysophoridine化学式
CAS
54809-74-4
化学式
C15H24N2O2
mdl
——
分子量
264.368
InChiKey
XVPBINOPNYFXID-ACTGZQEF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62-4°C
  • 溶解度:
    |DMSO:25 mg/mL(94.57 mM;超声加热并加热至 60°C)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3
  • 拓扑面积:
    38.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SDS

SDS:3d29b81a13d78ec94a3a921483743521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氧化槐定碱的应用与作用

已知氧化槐定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支原体、抗衣原体的作用,在消炎和抗感染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作用

药理作用:

  1. 静脉注射,能引起血压先升后降;
  2. 对温血及冷血动物离体心脏有兴奋作用;
  3. 能引起末梢血管、内脏血管的收缩。经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观察发现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轻微。
  4. 其体外抑菌试验证明对志贺氏、宋内氏、福氏、斯密氏等15种痢疾菌株均有抑制作用。
生物活性

Oxysophoridine (Sophoridine N-oxide) 是从苦豆子和洋槐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碱,具有抗发炎、抗氧化应激及抗凋亡的作用。

化学性质

可溶于甲醇乙醇DMSO等有机溶剂。

用途

氧化槐定碱具有镇痛、抗炎、抗癌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oxysophoridine 在 escherichia coli 作用下, 反应 36.0h, 生成 槐定碱
    参考文献:
    名称:
    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对氧杂环丁烷的区域选择性还原
    摘要:
    氧化苦参碱(OSR)是一种从中药中提取的生物碱,由于其出色的生物活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了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内生真菌在内的86种污渍对OSR的生物催化作用。将OSR与鉴定为大肠杆菌的土壤细菌T003一起孵育只能产生一种具有高区域选择性的还原性产物。转化产物的结构阐明主要通过NMR光谱法和参考文献实现。研究了pH,底物浓度,转化时间和菌株浓度的影响,并通过LC-MS分析了反应的最优化。在pH 7.0,温育36小时和分别存在625μg/ mL底物浓度和50μL/ mL菌株浓度的情况下,OSR产生的槐定碱(SR)最高。生物催化被认为是绿色和可持续的合成方法制备的槐定啶的替代方法,除了耗时少且对环境更友好。
    DOI:
    10.1002/jccs.201500501
  • 作为产物:
    描述:
    槐定碱间氯过氧苯甲酸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0.5h, 以90%的产率得到oxysophor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Mn(TDCPP)Cl]催化的N胺化反应,从天然脂肪族叔生物碱(R3N)直接制备未保护的氨基酰亚胺(R3N + -NH-)。
    摘要:
    天然脂肪族叔胺生物碱的面板(R 3 N)直接转化为R 3 Ñ + -NH - (无需制备保护的胺化酰亚胺- [R 3 Ñ + -NR' -接着脱保护)由[Mn(上TDCPP)氯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以O-(2,4-二硝基苯基)羟胺为氮源,经[ - ]催化的N-胺化反应,收率高达98%。
    DOI:
    10.1039/d0cc02934c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