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isopropyl-1,3-benzodithiole-1,1,3,3-tetraoxide | 121163-74-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isopropyl-1,3-benzodithiole-1,1,3,3-tetraoxide
英文别名
2-propan-2-yl-1λ6,3λ6-benzodithiole 1,1,3,3-tetraoxide
2-isopropyl-1,3-benzodithiole-1,1,3,3-tetraoxide化学式
CAS
121163-74-4
化学式
C10H12O4S2
mdl
——
分子量
260.335
InChiKey
YANPGPWUVCDHK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3
  • 重原子数:
    16.0
  • 可旋转键数:
    1.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
  • 拓扑面积:
    68.28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4.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溴代异丁烷2-isopropyl-1,3-benzodithiole-1,1,3,3-tetraoxide 在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88%的产率得到2-isobutyl-2-isopropyl-1,3-benzodithiole-1,1,3,3-tetraoxide
    参考文献:
    名称:
    1,3-苄二硫四氧化二氢作为CH 2 2-合成子
    摘要:
    1,3-苄二硫代四氧化物(BDT)4在烷基化反应中比常用的双(苯磺酰基)甲烷(1)更具反应性。这在用空间上需要的烷基卤化物进行的二烷基化中得到了明显证明。除了易于使用和更大的应用范围外,BDT还具有优于1的两个其他优点:其烷基化衍生物的分子量较低且结晶度较高。与1一样,通过用甲醇中的Mg还原,BDT中的砜基很容易裂解。
    DOI:
    10.1016/s0040-4020(01)86213-x
  • 作为产物:
    描述:
    1,3-苯并二硫醇双氧水 、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溶剂黄146 为溶剂, 反应 55.0h, 生成 2-isopropyl-1,3-benzodithiole-1,1,3,3-tetraoxide
    参考文献:
    名称:
    1,3-苄二硫四氧化二氢作为CH 2 2-合成子
    摘要:
    1,3-苄二硫代四氧化物(BDT)4在烷基化反应中比常用的双(苯磺酰基)甲烷(1)更具反应性。这在用空间上需要的烷基卤化物进行的二烷基化中得到了明显证明。除了易于使用和更大的应用范围外,BDT还具有优于1的两个其他优点:其烷基化衍生物的分子量较低且结晶度较高。与1一样,通过用甲醇中的Mg还原,BDT中的砜基很容易裂解。
    DOI:
    10.1016/s0040-4020(01)86213-x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KUNDIG, E. PETER;CUNNINGHAM, ALLAN F. (JR), TETRAHEDRON, 44,(1988) N 22, C. 6855-6860
    作者:KUNDIG, E. PETER、CUNNINGHAM, ALLAN F. (JR)
    DOI:——
    日期:——
  • 1,3-Benzodithiole tetraoxide as a CH22- synthon
    作者:E.Peter Kündig、Allan F. Cunningham
    DOI:10.1016/s0040-4020(01)86213-x
    日期:1988.1
    1,3-Benzodithiole tetraoxide (BDT) 4 is more reactive in alkylation reactions than the commonly used bis(benzenesulfonyl)methane (1). This is demonstrated notably in dialkylations with sterically demanding alkyl halides. Besides its ready access and larger scope of applications, BDT has two other advantages over 1, a lower molecular weight and higher crystallinity of its alkylated derivatives. As in
    1,3-苄二硫代四氧化物(BDT)4在烷基化反应中比常用的双(苯磺酰基)甲烷(1)更具反应性。这在用空间上需要的烷基卤化物进行的二烷基化中得到了明显证明。除了易于使用和更大的应用范围外,BDT还具有优于1的两个其他优点:其烷基化衍生物的分子量较低且结晶度较高。与1一样,通过用甲醇中的Mg还原,BDT中的砜基很容易裂解。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2,9-二(2-苯乙基)蒽并[2,1,9-DEF:6,5,10-D’E’F’]二异喹啉-1,3,8,10(2H,9H)-四酮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5,5'',6,6'',7,7'',8,8''-八氢-3,3''-二叔丁基-1,1''-二-2-萘酚,双钾盐 (S)-盐酸沙丁胺醇 (S)-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N-Fmoc-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3''-双([[1,1''-联苯]-4-基)-[1,1''-联萘]-2,2''-二醇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5R)-3,3a,8,8a-四氢茚并[1,2-d]-1,2,3-氧杂噻唑-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S,8aR)-2-(吡啶-2-基)-8,8a-二氢-3aH-茚并[1,2-d]恶唑 (3aS,3''aS,8aR,8''aR)-2,2''-环戊二烯双[3a,8a-二氢-8H-茚并[1,2-d]恶唑]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S,3aR)-2-(3-氯-4-氰基苯基)-3-环戊基-3,3a,4,5-四氢-2H-苯并[g]吲唑-7-羧酸 (3R,3’’R,4S,4’’S,11bS,11’’bS)-(+)-4,4’’-二叔丁基-4,4’’,5,5’’-四氢-3,3’’-联-3H-二萘酚[2,1-c:1’’,2’’-e]膦(S)-BINAPINE (3-三苯基甲氨基甲基)吡啶 (3-[(E)-1-氰基-2-乙氧基-2-hydroxyethenyl]-1-氧代-1H-茚-2-甲酰胺)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4S)-Fmoc-4-三氟甲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R,2''R,3R,3''R)-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氯-6-羟基苯基)硼酸 (2-氟-3-异丙氧基苯基)三氟硼酸钾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α,1'R,4β)-4-甲氧基-5''-甲基-6'-[5-(1-丙炔基-1)-3-吡啶基]双螺[环己烷-1,2'-[2H]indene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R,1′R,2S,2′S)-2,2′-二叔丁基-2,3,2′,3′-四氢-1H,1′H-(1,1′)二异磷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