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1,4-dioxan-2-yl)quinoline | 115752-01-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1,4-dioxan-2-yl)quinoline
英文别名
——
4-(1,4-dioxan-2-yl)quinoline化学式
CAS
115752-01-7
化学式
C13H13NO2
mdl
——
分子量
215.252
InChiKey
BAESKIJEULQPD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58-60 °C
  • 沸点:
    384.5±32.0 °C(Predicted)
  • 密度:
    1.195±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5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1
  • 拓扑面积:
    31.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SDS

SDS:464f2be571fd3701f6e625b0400755ea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1,4-二氧六环喹啉三氟甲磺酸过氧化苯甲酰 作用下, 反应 12.0h, 以65%的产率得到4-(1,4-dioxan-2-yl)quin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布朗斯特酸催化氮杂芳环化合物与环醚脱氢偶联反应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布朗斯特酸催化氮杂芳环化合物与环醚脱氢偶联反应的方法,在惰性气氛中,氮杂芳环化合物与环醚在布朗斯特酸催化作用下一锅反应生成烷基化氮杂芳族衍生物;该方法普适性良好,对大部分底物都有中等至良好的收率;布朗斯特酸作为催化剂循环利用,仅需催化量的酸即可催化本反应进行,避免使用化学计量的酸增加成本且造成酸污染;一锅法反应,不需要对中间体进行分离,且不需对反应底物进行活化,反应步骤简单,避免了杂质引入;反应条件温和,避免了过渡金属的使用,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在催化量的布朗斯特酸作用下,反应可扩增至克级水平,具有步骤简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公开号:
    CN112979619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ross-dehydrogenative coupling of α-C(sp<sup>3</sup>)–H of ethers/alkanes with C(sp<sup>2</sup>)–H of heteroarenes under metal-free conditions
    作者:Srinivas Ambala、Thanusha Thatikonda、Shweta Sharma、Gurunadham Munagala、Kushalava Reddy Yempalla、Ram A. Vishwakarma、Parvinder Pal Singh
    DOI:10.1039/c5ob01268f
    日期:——

    A metal-free cross-dehydrogenative coupling method between α-oxyalkyl/alkyl radicals and electron deficient heteroarenes is reported.

    报道了一种无金属的α-氧代烷基/烷基自由基与电子不足的杂环芳烃之间的交叉脱氢偶联方法。

  • 一种可见光催化的氧杂环类化合物与喹啉脱氢偶联的方法
    申请人:南京工业大学
    公开号:CN106916146A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见光催化的氧杂环类化合物与喹啉脱氢偶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光催化剂、过氧化物、喹啉、三氟乙酸和氧杂环类化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得到反应液;用可见光照射所述步骤(1)中得到的反应液;待反应完成后分离得到的含有氧杂环类取代基的喹啉类化合物。本发明通过光催化的方式合成含有氧杂环类取代基的喹啉类化合物,反应温度降低,反应能耗较低;本发明使用能源从传统技术的内能转化为光能,能源利用率提升,符合当前绿色化学的先进理念。
  • Zelechonok, Yu. B.; Ivanova, L. P.; Zorin, V. V., Doklady Chemistry, 1987, vol. 297, # 11, p. 494 - 496
    作者:Zelechonok, Yu. B.、Ivanova, L. P.、Zorin, V. V.、Zlotskii, S. S.、Rakhmankulov, D. L.
    DOI:——
    日期:——
  • Ivanova, L. P.; Zelechonok, Yu. B.; Zorin, V. V., Russian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1994, vol. 64, # 2, p. 302 - 304
    作者:Ivanova, L. P.、Zelechonok, Yu. B.、Zorin, V. V.、Rakhmankulov, D. L.、Kasatkina, A. A.
    DOI:——
    日期:——
  • ZELECHONOK, YU. B.;IVANOVA, L. P.;ZORIN, V. V.;ZLOTSKIJ, S. S.;RAXMANKULO+, DOKL. AN CCCP, 297,(1987) N 2, 372-375
    作者:ZELECHONOK, YU. B.、IVANOVA, L. P.、ZORIN, V. V.、ZLOTSKIJ, S. S.、RAXMANKULO+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