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5-benzyloxy-27-butoxy-26,28-dihydroxycalix<4>arene | 223689-64-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5-benzyloxy-27-butoxy-26,28-dihydroxycalix<4>arene
英文别名
26-Butoxy-28-phenylmethoxypentacyclo[19.3.1.13,7.19,13.115,19]octacosa-1(24),3(28),4,6,9,11,13(27),15,17,19(26),21(25),22-dodecaene-25,27-diol
25-benzyloxy-27-butoxy-26,28-dihydroxycalix<4>arene化学式
CAS
223689-64-3
化学式
C39H38O4
mdl
——
分子量
570.728
InChiKey
DRZMGRTUZPFWS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9.7
  • 重原子数:
    43
  • 可旋转键数:
    7
  • 环数:
    6.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3
  • 拓扑面积:
    58.9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用四种不同的“下缘”取代基合成杯[4]芳烃。
    摘要:
    按照六步序列合成具有四个不同“下边缘”取代基的杯[4]芳烃。使用R(1)X和CH(3)ONa引入第一个烷基(R(1)),然后与R(2)X和K(2)CO(3)反应导致引入第二个3位的烷基(R(2))。苯甲酸酯在1,3-O-二取代阶段被引入作为保护基,并在第三个烷基(R(3))与R(3)X和NaH结合后在碱性条件下被除去。将最终的烷基(R(4))与R(4)X和NaH引入,得到手性标题化合物。
    DOI:
    10.1021/jo981648l
  • 作为产物:
    描述:
    1-碘丁烷25-benzyloxy-26,27,28-trihydroxycalix<4>arene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4.0h, 以91%的产率得到25-benzyloxy-27-butoxy-26,28-dihydroxycalix<4>arene
    参考文献:
    名称:
    用四种不同的“下缘”取代基合成杯[4]芳烃。
    摘要:
    按照六步序列合成具有四个不同“下边缘”取代基的杯[4]芳烃。使用R(1)X和CH(3)ONa引入第一个烷基(R(1)),然后与R(2)X和K(2)CO(3)反应导致引入第二个3位的烷基(R(2))。苯甲酸酯在1,3-O-二取代阶段被引入作为保护基,并在第三个烷基(R(3))与R(3)X和NaH结合后在碱性条件下被除去。将最终的烷基(R(4))与R(4)X和NaH引入,得到手性标题化合物。
    DOI:
    10.1021/jo981648l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of Calix[4]arenes with Four Different “Lower Rim” Substituents
    作者:Chun-Mei Shu、Wen-Sheng Chung、Sing-Ho Wu、Zong-Chia Ho、Lee-Gin Lin
    DOI:10.1021/jo981648l
    日期:1999.4.1
    Calix[4]arenes with four different "lower rim" substituents were synthesized following six-step sequences. The first alkyl group (R(1)) was introduced using R(1)X and CH(3)ONa, and then reaction with R(2)X and K(2)CO(3) l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 second alkyl group (R(2)) at the 3-position. Benzoate was introduced as a protecting group at the 1,3-O-disubstituent stage and was removed under basic
    按照六步序列合成具有四个不同“下边缘”取代基的杯[4]芳烃。使用R(1)X和CH(3)ONa引入第一个烷基(R(1)),然后与R(2)X和K(2)CO(3)反应导致引入第二个3位的烷基(R(2))。苯甲酸酯在1,3-O-二取代阶段被引入作为保护基,并在第三个烷基(R(3))与R(3)X和NaH结合后在碱性条件下被除去。将最终的烷基(R(4))与R(4)X和NaH引入,得到手性标题化合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