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维酸钾是从棒状链霉素培养液中得到的一种具有酶抑制作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虽然抗菌活性较弱,单用时价值有限。但它能与多数β-内酰胺酶牢固结合,生成不可逆的结合物,从而有效抑制β-内酰胺酶对抗生素的破坏,增强某些抗生素的抗菌谱和效能。克拉维酸钾具有广谱抑制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不仅对葡萄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作用,还对多数革兰阴性(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也有作用,因此是一种有效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常与青霉素类联合使用,以克服细菌的耐药性,提高疗效,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剂等。
理化性质克拉维酸钾(Clavulanate Potassium),又名棒酸钾,是一种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微臭,极易吸湿。在水中极易溶解,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1%水溶液的pH值范围为6.0~8.0。
药理及应用克拉维酸钾可与多种β-内酰胺酶牢固结合,生成不可逆的结合物,并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特定部位,具有较弱的抗菌活性。它是一种抑酶谱广、抑酶作用强且穿透性好的酶抑制剂。克拉维酸钾几乎对所有的β-内酰胺酶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包括青霉素酶、广谱酶以及能灭活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超广谱酶,并在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中表现尤为出色,但不及舒巴坦对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常与青霉素类药物联用,提高对常见产酶耐药革兰阳性及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对抗一些原本不敏感的致病菌如厌氧菌、绿脓杆菌等也有良好效果,并且在治疗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和骨关节感染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内服后胃酸中稳定,易于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在体内广泛分布,胸腹水中药物浓度超过血浆浓度的50%以上,在胆汁、中耳和扁桃体等组织中可达有效治疗浓度。
适应症多与半合成青霉素类合用,用于治疗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阴沟杆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引起的周围感染。该信息由Chemicalbook晓楠编辑(2015-09-14)。
合理配伍克拉维酸钾的不良反应轻微,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个别患者可见皮疹和头晕,有时血清转氨酶和尿素氮升高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