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2-methyl-1H-imidazol-1-yl)butanoic acid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2-methyl-1H-imidazol-1-yl)butanoic acid
英文别名
4-(2-methyl-1H-imidazol-3-ium-3-yl)butanoate
4-(2-methyl-1H-imidazol-1-yl)butanoic acid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8H12N2O2
mdl
MFCD01721737
分子量
168.195
InChiKey
ILAKRGWTYGOVO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2
  • 重原子数:
    12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55.1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2-methyl-1H-imidazol-1-yl)butanoic acid磷酸三氯化磷盐酸 作用下, 以 氯苯 为溶剂, 反应 5.0h, 以58%的产率得到1-hydroxy-4-(2-methyl-1H-imidazol-1-yl)butane-1,1-diyldiphosphon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vel 99mTc-Labelled Bisphosphonates as Superior Bone Imaging Agents
    摘要:
    一系列新型唑来膦酸(ZL)衍生物 1-羟基-3-(2-甲基-1H-咪唑-1-基)丙烷-1,1-二基二膦酸(MIPrDP)、1-羟基-4-(2-甲基-1H-咪唑-1-基)丁烷-1、1-羟基-4-(2-甲基-1H-咪唑-1-基)丁烷-1,1-二基二膦酸(MIBDP)和 1-羟基-5-(2-甲基-1H-咪唑-1-基)戊烷-1,1-二基二膦酸(MIPeDP)。研究并比较了 99m锝-MIPrDP、99m锝-MIBDP 和 99m锝-MIPeDP 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生物分布。生物分布研究表明,放射性示踪剂 99mTc-MIPrDP 在骨骼系统中的摄取具有高度选择性,并能迅速从软组织中清除。本研究结果表明,99m锝-MIPrDP 在骨成像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DOI:
    10.3390/molecules16086165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vel 99mTc-Labelled Bisphosphonates as Superior Bone Imaging Agents
    摘要:
    一系列新型唑来膦酸(ZL)衍生物 1-羟基-3-(2-甲基-1H-咪唑-1-基)丙烷-1,1-二基二膦酸(MIPrDP)、1-羟基-4-(2-甲基-1H-咪唑-1-基)丁烷-1、1-羟基-4-(2-甲基-1H-咪唑-1-基)丁烷-1,1-二基二膦酸(MIBDP)和 1-羟基-5-(2-甲基-1H-咪唑-1-基)戊烷-1,1-二基二膦酸(MIPeDP)。研究并比较了 99m锝-MIPrDP、99m锝-MIBDP 和 99m锝-MIPeDP 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生物分布。生物分布研究表明,放射性示踪剂 99mTc-MIPrDP 在骨骼系统中的摄取具有高度选择性,并能迅速从软组织中清除。本研究结果表明,99m锝-MIPrDP 在骨成像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DOI:
    10.3390/molecules1608616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action of imidazole and its 2-alkyl derivatives with ?-butyrolactone
    作者:O. K. Shevchenko、A. T. Ayupova、G. G. Galust'yan
    DOI:10.1007/bf00532076
    日期:1992.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