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i(1,3-bis(trans-2-mercapto-1-thiacyclohexyl)propane)] | 1609985-71-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i(1,3-bis(trans-2-mercapto-1-thiacyclohexyl)propane)]
英文别名
[Ni(pdtch)];Ni(1,3-bis(trans-2-mercapto-1-thiacyclohexyl)propane-(2H))
[Ni(1,3-bis(trans-2-mercapto-1-thiacyclohexyl)propane)]化学式
CAS
1609985-71-8
化学式
C15H26NiS4
mdl
——
分子量
393.325
InChiKey
SIZHAWQTWYRDRR-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56
  • 重原子数:
    20.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0.0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i(1,3-bis(trans-2-mercapto-1-thiacyclohexyl)propane)]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0.17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模拟一氧化碳脱氢酶C簇的[NiFe]氢化酶的活性位点和[NiFe u ]亚位点:低旋铁(II)与高旋铁(II)
    摘要:
    报道了一系列四个[S 2 Ni(μ-S)2 FeCp * Cl]化合物,它们具有与Ni(II)离子结合的不同四齿硫醇盐/硫醚配体(Cp * = C 5 Me 5)。这些化合物的{S 2 Ni(μ-S)2 Fe}核类似于[NiFe]氢化酶活性位点的结构特征。通过Mössbauer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磁性测量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这些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金属离子的氧化态Ni(II)低自旋和Fe(II)高自旋。对于C群集[NiFe u]的C red1状态,建议使用相同的电子配置。一氧化碳脱氢酶(CODH)中的亚位点。Ni-Fe的距离约为3Å,不包括镍和铁之间的金属-金属键,这与计算结果相符。电化学实验表明,铁是这些络合物中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可逆的单电子氧化。讨论了四种配合物与[NiFe]氢化酶和含Ni的CODH的C簇的相似性和区别。
    DOI:
    10.1021/ic500910z
  • 作为产物:
    描述:
    (1R,2R)-2-chlorocyclohexanol氯化亚砜四甲基氢氧化铵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乙醇氯仿乙腈 为溶剂, 反应 9.33h, 生成 [Ni(1,3-bis(trans-2-mercapto-1-thiacyclohexyl)propane)]
    参考文献:
    名称:
    以四齿硫醇盐-硫醚配体作为 [NiFe]-氢化酶模型前体的镍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摘要:
    具有脂肪族四齿硫醇基/硫醚配体的三种 NiS4 化合物的合成和 X 射线结构分析 - [Ni(xch)]、[Ni(pdtch)] 和 [Ni(pdtdm)],其中 H2xch、H2pdtch 和 H2pdtdm α,α'-双(trans-2-mercapto-1-thiacyclohexyl)-o-二甲苯、1,3-双(trans-2-mercapto-1-thiacyclohexyl)丙烷和1,9-dimercapto-3,7 -dithia-2,2,8,8-四甲基壬烷——被报道并通过核磁共振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法进一步研究。描述了这些镍配合物的分子和电子结构。所有配合物都是方形平面,仅显示小的四面体畸变,与低自旋镍 (II) 中心 (S = 0) 一致。循环伏安法数据表明,对于所有化合物,单电子氧化和还原都是不可逆的,这可以通过 DFT 计算来解释。
    DOI:
    10.1002/ejic.20130122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2-(5-甲基-2-氧代苯并呋喃-3(2)-亚乙基)乙酸乙酯 (双(2,2,2-三氯乙基)) (乙基N-(1H-吲唑-3-基羰基)ethanehydrazonoate) (Z)-3-[[[2,4-二甲基-3-(乙氧羰基)吡咯-5-基]亚甲基]吲哚-2--2- (S)-(-)-5'-苄氧基苯基卡维地洛 (S)-(-)-2-(α-(叔丁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2-(α-甲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氨氯地平-d4 (S)-8-氟苯并二氢吡喃-4-胺 (S)-4-(叔丁基)-2-(喹啉-2-基)-4,5-二氢噁唑 (S)-4-氯-1,2-环氧丁烷 (S)-3-(2-(二氟甲基)吡啶-4-基)-7-氟-3-(3-(嘧啶-5-基)苯基)-3H-异吲哚-1-胺 (S)-2-(环丁基氨基)-N-(3-(3,4-二氢异喹啉-2(1H)-基)-2-羟丙基)异烟酰胺 (SP-4-1)-二氯双(喹啉)-钯 (SP-4-1)-二氯双(1-苯基-1H-咪唑-κN3)-钯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S)-六氢-3H-1,2,3-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R)-(+)-5'-苄氧基卡维地洛 (R)-(+)-2,2'',6,6''-四甲氧基-4,4''-双(二苯基膦基)-3,3''-联吡啶(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卡洛芬 (R)-N'-亚硝基尼古丁 (R)-DRF053二盐酸盐 (R)-4-异丙基-2-恶唑烷硫酮 (R)-3-甲基哌啶盐酸盐; (R)-2-苄基哌啶-1-羧酸叔丁酯 (N-(Boc)-2-吲哚基)二甲基硅烷醇钠 (N-{4-[(6-溴-2-氧代-1,3-苯并恶唑-3(2H)-基)磺酰基]苯基}乙酰胺) (E)-2-氰基-3-(5-(2-辛基-7-(4-(对甲苯基)-1,2,3,3a,4,8b-六氢环戊[b]吲哚-7-基)-2H-苯并[d][1,2,3]三唑-4-基)噻吩-2-基)丙烯酸 (E)-2-氰基-3-[5-(2,5-二氯苯基)呋喃-2-基]-N-喹啉-8-基丙-2-烯酰胺 (8α,9S)-(+)-9-氨基-七氢呋喃-6''-醇,值90% (6R,7R)-7-苯基乙酰胺基-3-[(Z)-2-(4-甲基噻唑-5-基)乙烯基]-3-头孢唑啉-4-羧酸二苯甲基酯 (6-羟基嘧啶-4-基)乙酸 (6,7-二甲氧基-4-(3,4,5-三甲氧基苯基)喹啉) (6,6-二甲基-3-(甲硫基)-1,6-二氢-1,2,4-三嗪-5(2H)-硫酮) (5aS,6R,9S,9aR)-5a,6,7,8,9,9a-六氢-6,11,11-三甲基-2-(2,3,4,5,6-五氟苯基)-6,9-甲基-4H-[1,2,4]三唑[3,4-c][1,4]苯并恶嗪四氟硼酸酯 (5R,Z)-3-(羟基((1R,2S,6S,8aS)-1,3,6-三甲基-2-((E)-prop-1-en-1-yl)-1,2,4a,5,6,7,8,8a-八氢萘-1-基)亚甲基)-5-(羟甲基)-1-甲基吡咯烷-2,4-二酮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4-乙氧基-3-甲基苄基)-1,3-苯并二恶茂)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氯-2,1,3-苯并噻二唑-4-基)-氨基甲氨基硫代甲酸甲酯一氢碘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5-氨基-1,3,4-噻二唑-2-基)甲醇 (4aS-反式)-八氢-1H-吡咯并[3,4-b]吡啶 (4aS,9bR)-6-溴-2,3,4,4a,5,9b-六氢-1H-吡啶并[4,3-B]吲哚 (4S,4''S)-2,2''-环亚丙基双[4-叔丁基-4,5-二氢恶唑] (4-(4-氯苯基)硫代)-10-甲基-7H-benzimidazo(2,1-A)奔驰(德)isoquinolin-7一 (4-苄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4-甲基环戊-1-烯-1-基)(吗啉-4-基)甲酮 (4-己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4,5-二甲氧基-1,2,3,6-四氢哒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