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1-nonen-4-yl 2,3,4-tri-O-acetyl-β-D-fucopyranoside | 1130996-29-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1-nonen-4-yl 2,3,4-tri-O-acetyl-β-D-fucopyranoside
英文别名
1-nonen-4S-yl 2,3,4-tri-O-acetyl-β-D-fucopyranoside;[(2R,3S,4S,5R,6R)-4,5-diacetyloxy-2-methyl-6-[(4S)-non-1-en-4-yl]oxyoxan-3-yl] acetate
(S)-1-nonen-4-yl 2,3,4-tri-O-acetyl-β-D-fucopyranoside化学式
CAS
1130996-29-0
化学式
C21H34O8
mdl
——
分子量
414.496
InChiKey
HDDKSSFEJREFFB-VWMZNVFK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7
  • 重原子数:
    29
  • 可旋转键数:
    1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6
  • 拓扑面积:
    97.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8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细胞毒性树脂糖苷伊豆素A-F及其类似物的全合成及生物学评价
    摘要:
    使用现成的化合物26作为肉桂酸的替代品的多任务C硅烷化策略代表了树脂葡糖苷皂苷的所有已知成员的全合成的关键设计要素。这种保护基团的作用是使装饰目标葡萄糖亚基的不饱和酸在合成的早期阶段附着,防止它们参与用于形成大环的钌催化的闭环复分解(RCM),并保护它们防止在威尔金森氏催化剂上氢化所得环烯烃的过程中还原。由于C-甲硅烷基可随O-一起被去除在乙腈中使用三氟甲基丙烯酸三(二甲基氨基)ulf(TASF)的TBS取代基,在最后阶段不需要单独的保护基操作,因此有助于总体上有利的“步骤经济性”。除了天然存在的叶绿素外,还通过“转移总合成”制备了一小套合成类似物。用两种不同的癌细胞系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记录的数据证实了先前的发现,即这些两亲性糖缀合物的酰化和氧合模式与它们的生物活性谱高度相关。事实证明,依泊豆素F是该系列中最有前途的成员,显示出低纳摩尔范围内的IC 50值。
    DOI:
    10.1002/chem.200901449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Ipomoeassin F及其非天然11R-差向异构体的全合成及生物学评价
    摘要:
    Ipomoeassin F 是一种含有嵌入二糖的大环内酯糖树脂,具有有效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但其功能机制尚不清楚。它以个位数纳摩尔IC 50值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优于许多临床化疗药物。为了促进将其生物活性转化为蛋白质功能以用于药物开发,我们在此报告了一种新的合成方法,用于从市售起始材料中进行克级生产 ipomoeassin F(17 个线性步骤,产量达到 3.8%)。利用碳水化合物中羟基的构象控制的细微反应性差异来快速构建二糖核心,再加上保护基团的合理选择,使得当前的合成非常有效。同样的策略也首次应用于ipomoeassin F 11 R-差向异构体的顺利制备。细胞毒性测定证明了天然 11 S构型的关键作用。此外,还对 ipomoeassin F 和/或其差向异构体进行了细胞周期分析和细胞凋亡测定。这项工作为未来了解 ipomoeassin 糖脂家族的药用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OI:
    10.1021/acs.joc.5b0176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is of Ipomoeassin F
    作者:Maarten H. D. Postema、Karen TenDyke、James Cutter、Galina Kuznetsov、Qunli Xu
    DOI:10.1021/ol900086b
    日期:2009.3.19
    The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ipomoeassin F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convergent approach that relied upon the use of Schmidt glycosid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coupling of two suitably protected monosaccharide fragments. After two steps, ring-closing metathesis was used to form the macrocyclic ring, and seven more steps then furnished ipomoeassin F. In vitro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a four-panel cell line showed low nanomolar inhibitory activity.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