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Z,6E)-1-(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3,8-di[(tert-butyldiphenylsilyl)oxy]-5-phenylthio-4,6-octadiene | 301310-29-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Z,6E)-1-(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3,8-di[(tert-butyldiphenylsilyl)oxy]-5-phenylthio-4,6-octadiene
英文别名
[(4Z,6E)-3,8-bis[[tert-butyl(diphenyl)silyl]oxy]-5-phenylsulfanylocta-4,6-dienoxy]-tert-butyl-dimethylsilane
(4Z,6E)-1-(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3,8-di[(tert-butyldiphenylsilyl)oxy]-5-phenylthio-4,6-octadiene化学式
CAS
301310-29-2
化学式
C52H68O3SSi3
mdl
——
分子量
857.433
InChiKey
XKXLJJLJOXGNSO-POEJISFM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15
  • 重原子数:
    59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5
  • 拓扑面积:
    5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Z,6E)-1-(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3,8-di[(tert-butyldiphenylsilyl)oxy]-5-phenylthio-4,6-octadiene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61%的产率得到(4Z,6E)-3,8-di[(tert-butyldiphenylsilyl)oxy]-5-phenylthio-4,6-octadiene-1-ol
    参考文献:
    名称:
    (+)-australine和(-)-7-epialexine的总合成。
    摘要:
    研究了三种合成3-(羟甲基)吡咯烷核苷的方法,3-类化合物包括多羟基化的吡咯烷啶生物碱alexine(1),australine(2)及其各种立体异构体。在第一种方法中,将叠氮化物分子内环加成到带有末端烷氧基甲基取代基(即21)的富电子的1,3-二烯上,得到脱氢吡咯烷核苷22a和22b,其中22a占优势。提出了这种立体选择性的基本原理。由于将苯基乙烯基硫醚官能团转化成其他有用的官能团遇到困难,因此不可能将主要的非对映异构体22a转化成天然的3-(羟甲基)吡咯烷啶。研究了第二种方法,其中发现叠氮化物与光学纯的St-Bu-取代的二烯(即30)的分子内环加成产生吡咯并核苷31。在这种情况下,烷氧基甲基取代基并入叠氮化物和二烯之间的系链中,而不是二烯本身。二烯30合成中的关键转化是使用烯丙基硼烷R(2)BCH(2)CH = C(TMS)(StBu)将D-阿拉伯糖衍生的叠氮基醛28立体选择性转化为苯
    DOI:
    10.1021/jo000689q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australine和(-)-7-epialexine的总合成。
    摘要:
    研究了三种合成3-(羟甲基)吡咯烷核苷的方法,3-类化合物包括多羟基化的吡咯烷啶生物碱alexine(1),australine(2)及其各种立体异构体。在第一种方法中,将叠氮化物分子内环加成到带有末端烷氧基甲基取代基(即21)的富电子的1,3-二烯上,得到脱氢吡咯烷核苷22a和22b,其中22a占优势。提出了这种立体选择性的基本原理。由于将苯基乙烯基硫醚官能团转化成其他有用的官能团遇到困难,因此不可能将主要的非对映异构体22a转化成天然的3-(羟甲基)吡咯烷啶。研究了第二种方法,其中发现叠氮化物与光学纯的St-Bu-取代的二烯(即30)的分子内环加成产生吡咯并核苷31。在这种情况下,烷氧基甲基取代基并入叠氮化物和二烯之间的系链中,而不是二烯本身。二烯30合成中的关键转化是使用烯丙基硼烷R(2)BCH(2)CH = C(TMS)(StBu)将D-阿拉伯糖衍生的叠氮基醛28立体选择性转化为苯
    DOI:
    10.1021/jo000689q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es of (+)-Australine and (−)-7-Epialexine
    作者:William H. Pearson、Jennifer V. Hines
    DOI:10.1021/jo000689q
    日期:2000.9.1
    naturally occurring 3-(hydroxymethyl)pyrrolizidines. A third approach to these compounds was successful. The transformation of L-xylose into the azido epoxy tosylate 46 was accomplished using two Wittig reactions and an epoxidation, in addition to other standard functional group manipulations. Reductive double-cyclization of 46 afforded the pyrrolizidines 47a and 47b, which were debenzylated to afford
    研究了三种合成3-(羟甲基)吡咯烷核苷的方法,3-类化合物包括多羟基化的吡咯烷啶生物碱alexine(1),australine(2)及其各种立体异构体。在第一种方法中,将叠氮化物分子内环加成到带有末端烷氧基甲基取代基(即21)的富电子的1,3-二烯上,得到脱氢吡咯烷核苷22a和22b,其中22a占优势。提出了这种立体选择性的基本原理。由于将苯基乙烯基硫醚官能团转化成其他有用的官能团遇到困难,因此不可能将主要的非对映异构体22a转化成天然的3-(羟甲基)吡咯烷啶。研究了第二种方法,其中发现叠氮化物与光学纯的St-Bu-取代的二烯(即30)的分子内环加成产生吡咯并核苷31。在这种情况下,烷氧基甲基取代基并入叠氮化物和二烯之间的系链中,而不是二烯本身。二烯30合成中的关键转化是使用烯丙基硼烷R(2)BCH(2)CH = C(TMS)(StBu)将D-阿拉伯糖衍生的叠氮基醛28立体选择性转化为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