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H3)2C(CH2NCON(iPr)2)2)Zr(NMe2)2(NHMe2) | 1204187-52-9

分子结构分类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H3)2C(CH2NCON(iPr)2)2)Zr(NMe2)2(NHMe2)
英文别名
dimethylazanide;di(propan-2-yl)carbamoyl-[3-[di(propan-2-yl)carbamoylazanidyl]-2,2-dimethylpropyl]azanide;N-methylmethanamine;zirconium(4+)
((CH3)2C(CH2NCON(iPr)2)2)Zr(NMe2)2(NHMe2)化学式
CAS
1204187-52-9
化学式
C25H57N7O2Zr
mdl
——
分子量
578.997
InChiKey
ZLLIPNRLOPPSHU-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31
  • 重原子数:
    35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2
  • 拓扑面积:
    56.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7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苯基-1-丙炔((CH3)2C(CH2NCON(iPr)2)2)Zr(NMe2)2(NHMe2) 为溶剂, 以69%的产率得到[zirconium(IV)(OC(N(CH(CH3)2)2)2(NCH2C(CH3)2CH2N)(NMe2)(NMe2C(Me)C(Ph))]
    参考文献:
    名称:
    氢化胺反应中催化中间体的分离:将内部炔烃插入锆-酰胺键
    摘要:
    继续插入炔烃:双(脲酸酯)锆二甲基酰胺基络合物与富电子炔烃的反应会生成乙烯基胺插入产物(请参见方案)。C的插入碳不饱和键为M  N键被提议作为镧系元素化学的关键步骤,最近,氢胺化反应由第4族金属催化。这些难以捉摸的中间体首次在具有催化活性的d 0-金属中心进行了分离和表征。
    DOI:
    10.1002/anie.201001927
  • 作为产物:
    描述:
    四(二甲氨基)锆(CH3)2C(CH2NHCON(iPr)2)2 以 hexane 为溶剂, 以96%的产率得到((CH3)2C(CH2NCON(iPr)2)2)Zr(NMe2)2(NHMe2)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束缚脲配体拓宽第 4 组加氢胺化催化的范围
    摘要:
    开发了一种广泛适用的基于 4 族的预催化剂,用于伯胺和仲胺的加氢胺化。涉及一系列酰胺和尿素前配体的筛选实验导致发现了一种系链双(脲)锆络合物,该络合物在炔烃的分子间加氢胺化和烯烃的分子内加氢胺化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反应性。该催化剂体系对伯胺和仲胺、1,2-二取代烯烃和含杂原子的官能团(包括醚、硅烷、胺和杂芳烃)有效。环化不需要宝石取代基效应。该催化剂通常对分子间炔烃加氢胺化的反马尔科夫尼科夫产物具有区域选择性,
    DOI:
    10.1021/ja906955b
  • 作为试剂:
    描述:
    4-(叔丁基二甲基硅杂氧基)-1-丁炔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15-冠醚-5 、 bis(N-2,6-diisopropylphenyl(phenyl)amidate)titanium-bis(diethylamido) 、 ((CH3)2C(CH2NCON(iPr)2)2)Zr(NMe2)2(NHMe2) 、 sodium fluoride 、 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乙醚二氯甲烷氘代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9.0h, 生成 1-benzhydryl-2-(4-((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butyl)-5-methyl-4-((4-(trifluoromethyl)phenyl)sulfonyl)piperazine
    参考文献:
    名称:
    模块化,高效合成不对称取代的哌嗪支架作为有效的钙通道阻滞剂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取代哌嗪的方法,并将其作为N型钙通道阻滞剂进行了研究。作为N型阻滞剂表现出高活性的常见支架是N-取代的哌嗪。使用最近开发的钛和锆催化剂,我们描述了由简单的胺和炔烃有效和模块化合成2,5-不对称双取代的哌嗪。该方法仅需要三个分离/纯化方案,并且不需要保护/去保护步骤就可以以中等到高收率的非对映选择性合成2,5-二烷基哌嗪。筛选合成的哌嗪具有N型通道阻断活性和选择性,显示出在氮(位置1)上具有苯甲基和未保护的醇官能化侧链的化合物的最高活性。
    DOI:
    10.1016/j.bmcl.2013.03.11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 of Zirconium-Catalyzed Hydroaminoalkylation of Alkynes: Substrate and Ligand Effects
    作者:Erick Nuñez Bahena、Sofia A. Sirohey、Laurel L. Schafer
    DOI:10.1021/acs.organomet.2c00606
    日期:——
    products while minimizing the formation of side products. Additionally, we identified the formation of a homoleptic tetra(ureate) zirconium complex as the main catalyst decomposition pathway in catalytic alkyne hydroaminoalkylation. The formation of similar homoleptic structures is further favored when employing smaller bis(urea) proligands, thus explaining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some ligands in catalysis
    催化二苯乙炔基烷基化反应机理以及与N-苯甲基苯胺或N的对比反应性的起源-(三甲基硅烷基)苄胺底物已被研究。分离的中间体表明,无论胺底物如何,炔基烷基化中 C-H 活化和 C-C 键形成步骤的性质与烃变体类似。在催化的炔烃基烷基化反应中,中心的开放配位球在双(配体的支持下,能够实现中性质子供体的配位。这对于促进这些反应中的催化转化至关重要。在催化条件下,二甲胺充当质子源,释放烯丙胺产物,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产物的形成。此外,我们确定均配四(配合物的形成是催化炔烷基化中的主要催化剂分解途径。当使用较小的双(配体时,进一步有利于形成相似的均配结构,从而解释了一些配体在催化中的较差性能。然而,进一步增加双()配体尺寸以最小化此类催化剂分解有利于异构化副产物,导致所需产物的产率降低。这项研究提供了配体设计原则,指导配位柔性催化剂的开发,以在依赖质子分解步骤的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2-(5-甲基-2-氧代苯并呋喃-3(2)-亚乙基)乙酸乙酯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反式)-4-壬烯醛 (双(2,2,2-三氯乙基)) (乙腈)二氯镍(II) (乙基N-(1H-吲唑-3-基羰基)ethanehydrazonoate)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17,18-二HETE (±)-辛酰肉碱氯化物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s)-2,3-二羟基丙酸甲酯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2-(萘-2-基)-4-氧代-4H-色烯-8-基]乙酸) ([1-(甲氧基甲基)-1H-1,2,4-三唑-5-基](苯基)甲酮) (Z)-5-辛烯甲酯 (Z)-4-辛烯醛 (Z)-4-辛烯酸 (Z)-3-[[[2,4-二甲基-3-(乙氧羰基)吡咯-5-基]亚甲基]吲哚-2--2-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5'-苄氧基苯基卡维地洛 (S)-(-)-2-(α-(叔丁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2-(α-甲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5,5'',6,6'',7,7'',8,8''-八氢-3,3''-二叔丁基-1,1''-二-2-萘酚,双钾盐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盐酸沙丁胺醇 (S)-溴烯醇内酯 (S)-氨氯地平-d4 (S)-氨基甲酸酯β-D-O-葡糖醛酸 (S)-8-氟苯并二氢吡喃-4-胺 (S)-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S)-4-(叔丁基)-2-(喹啉-2-基)-4,5-二氢噁唑 (S)-4-氯-1,2-环氧丁烷 (S)-3-(((2,2-二氟-1-羟基-7-(甲基磺酰基)-2,3-二氢-1H-茚满-4-基)氧基)-5-氟苄腈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3-(2-(二氟甲基)吡啶-4-基)-7-氟-3-(3-(嘧啶-5-基)苯基)-3H-异吲哚-1-胺 (S)-2-(环丁基氨基)-N-(3-(3,4-二氢异喹啉-2(1H)-基)-2-羟丙基)异烟酰胺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2-N-Fmoc-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SP-4-1)-二氯双(喹啉)-钯 (SP-4-1)-二氯双(1-苯基-1H-咪唑-κN3)-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