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methyl 1-(3,4-dimethoxyphenyl)-6,7-dimethoxynaphthalene-2,3-dicarboxylate | 42298-60-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methyl 1-(3,4-dimethoxyphenyl)-6,7-dimethoxynaphthalene-2,3-dicarboxylate
英文别名
1-(3,4-dimethoxy-phenyl)-6,7-dimethoxy-naphthalene-2,3-dicarboxylic acid dimethyl ester;1-(3,4-Dimethoxy-phenyl)-6,7-dimethoxy-naphthalin-2,3-dicarbonsaeure-dimethylester
dimethyl 1-(3,4-dimethoxyphenyl)-6,7-dimethoxynaphthalene-2,3-dicarboxylate化学式
CAS
42298-60-2
化学式
C24H24O8
mdl
——
分子量
440.45
InChiKey
XRFVAWJMPIVMM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550.9±50.0 °C(Predicted)
  • 密度:
    1?+-.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11
  • 重原子数:
    32.0
  • 可旋转键数:
    7.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89.52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8.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dimethyl 1-(3,4-dimethoxyphenyl)-6,7-dimethoxynaphthalene-2,3-dicarboxylate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生成 dehydrodimethylretrodendrin
    参考文献:
    名称:
    作为有效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芳基萘木脂素内酯衍生物的设计和合成
    摘要:
    背景:芳萘木脂素内酯是一类含有苯基-萘基骨架的天然产物。一些芳基萘木脂素内酯已在临床实践中用作抗肿瘤剂,因为它们具有细胞毒性和对 DNA 拓扑异构酶 I (Topo I) 和拓扑异构酶 II (Topo II) 的抑制活性。 目的:本研究介绍了芳基萘木脂素内酯衍生物的设计和合成。测定了这些化合物对Topo I和Topo IIα的抑制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方法:以Diels-Alder反应和Suzuki反应为关键步骤,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芳基萘木脂素内酯衍生物。通过硫罗丹明 B 测定对人乳腺癌 MDAMB-231、MDA-MB-435 和人宫颈癌 HeLa 细胞的抗增殖活性进行评估。使用 DNA 弛豫试验来检测化合物 1-22 在体外对 Topo I 和 Topo IIα 的抑制活性。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以研究药物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 结果:七种化合物表现出适度的抗增殖活性,IC 50值介于 1.36
    DOI:
    10.2174/1573406416666200610190417
  • 作为产物:
    描述:
    3,3',4,4'-Tetramethoxy-stilbene oxide盐酸 、 2,6-di-tert-butylanthracene-9,10-dicarbonitril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92.0h, 生成 dimethyl 1-(3,4-dimethoxyphenyl)-6,7-dimethoxynaphthalene-2,3-di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光氧化还原产生的羰基叶立德实现了芳基四氢萘,二氢萘和芳基萘木质素的模块化方法。
    摘要:
    描述了由环氧化物和常见的双亲性物一锅合成二氢萘和芳基萘。该反应通过环氧化合物的光氧化还原活化进行,以羰基酰化,然后与偶极亲和剂一起进行[3 + 2]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四氢呋喃或2,5-二氢呋喃。在同一烧瓶中,酸促进的重排分别在整个氧化还原中性转化顺序中提供了密集官能化的二氢萘和芳基萘。据报道,吡喃蒽二烯B和C以及正义素E的精简总合成(4-6步)。
    DOI:
    10.1021/acs.orglett.0c0228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alladium-Promoted [2 + 2 + 2] Cocyclization of Arynes and Unsymmetrical Conjugated Dienes: Synthesis of Justicidin B and Retrojusticidin B
    作者:Ramesh M. Patel、Narshinha P. Argade
    DOI:10.1021/ol3028658
    日期:2013.1.4
    A facile synthesis of natural and unnatural arylnaphthalenes has been demonstrated via the unprecedented palladium-promoted [2 + 2 + 2] cocyclization of arynes and unsymmetrical conjugated dienes using the N-heterocyclic carbene as a ligand. The unsymmetrical dienes used herein are actually α-coupled acrylate–cinnamate combinations bearing two β-positive carbons and follow the key [2 + 2 + 2] cocyclization
    天然和非天然芳基的简便合成已通过以N杂环卡宾为配体促进的芳烃和不对称共轭二烯的[2 + 2 + 2]共环化而得到了空前的证明。本文使用的不对称二烯实际上是带有两个β阳性碳的α-偶联丙烯酸酯与肉桂酸酯的组合,并遵循关键的[2 + 2 + 2]共环化途径。
  • Erdtman, Justus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1934, vol. 513, p. 229,237
    作者:Erdtman
    DOI:——
    日期:——
  • 142. The constituents of natural phenolic resins. Part II. “Sulphite-liquors lactone.”
    作者:Robert D. Haworth、George Sheldrick
    DOI:10.1039/jr9350000636
    日期:——
  • Traverso, Gazzetta Chimica Italiana, 1958, vol. 88, p. 653,669
    作者:Traverso
    DOI:——
    日期:——
  • OGIKU, TSUYOSHI;SEKI, MASAHIKO;TAKAHASHI, MASAMI;OHMIZU, HIROSHI;IWASAKI,+, TETRAHEDRON LETT., 31,(1990) N8, C. 5487-5490
    作者:OGIKU, TSUYOSHI、SEKI, MASAHIKO、TAKAHASHI, MASAMI、OHMIZU, HIROSHI、IWASAKI,+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2R,3R)-4-(蒽-9-基)-3-(叔丁基)-2-甲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金不换萘酚 金不换素 蒽,9,10-二[4-(2,2-二苯基乙烯基)苯基]- 萘并[2,3-c]呋喃-1,3-二酮,6-甲氧基-4-(4-甲氧苯基)- 萘并[2,3-c]呋喃-1(3H)-酮,7-羟基-4-(3-甲氧苯基)- 萘并[2,3-c]呋喃-1(3H)-酮,4-(2-氟苯基)-7-(苯基甲氧基)- 萘,1-氯-2-乙基-3-甲基-4-苯基- 苯氧基-9苯基-10蒽 苯基-(10-苯基蒽-9-基)甲酮 红荧烯 甲基7-苯基二苯并(A,J)蒽-14-羧酸酯 甲基10-苯基-9-蒽羧酸酯 爵床脂素 B 爵床脂素 A 木酚素J1(P) 昔土米霉素 新爵床素 B 拒食胺 大麻酰胺 地蒽酚10,10'-二聚体 四去氢鬼臼毒素 叶下珠醇抑制剂A 双(4-(蒽-9-基)苯基)甲酮 二甲基4-(3,4-二甲氧苯基)-1-羟基-5,6,7-三甲氧基萘-2,3-二甲酸基酯 二叶草素 乙酸-(2-甲基-3,4-二苯基-[1]萘基酯) [4-(3,10-二羟基蒽-9-基)苯基]乙酸乙酸酯 [4-(10-羟基蒽-9-基)苯基]乙酸乙酸酯 [2-甲氧基-10-(4-甲氧基苯基)蒽-9-基]乙酸酯 [10-羟基-5-(10-羟基-7,9-二甲氧基-3-甲基-3,4-二氢-1H-苯并[g]异苯并吡喃-5-基)-7,9-二甲氧基-3-甲基-3,4-二氢-1H-苯并[g]异苯并吡喃-4-基]乙酸酯 [10-(9,9-二甲基芴-2-基)蒽-9-基]硼酸 [10-(4-叔丁基苯基)蒽-9-基]硼酸 [(9,10-二苯基-[2]蒽基)-苯基-亚甲基]-琥珀酸 B-[10-(4-苯基-1-萘基)-9-蒽基]硼酸 B-(9,10-二苯基-2-蒽)硼酸 9.10-二(3',5'-二羧基苯基)蒽 9-萘-1-基-10-(4-苯基苯基)蒽 9-苯基蒽 9-苯基-10-苯乙炔基菲 9-苯基-10-硝基蒽 9-苯基-10-(苯基乙炔基)蒽 9-苯基-10-(4-三苯胺)蒽 9-苯基-1,2,3,4-四氢蒽 9-苄基-10-苯基蒽 9-羟基-10-甲氧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8H-[2]苯并呋喃并[6,5-f][1,3]苯并二氧戊环-6-酮 9-碘-10-(10-碘蒽-9-基)蒽 9-甲氧基甲基-10-苯基蒽 9-甲氧基-10-苯基蒽 9-甲基-10-苯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