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2,5-二甲基苯基)-1-乙烯基吡咯 | 129993-24-4

中文名称
2-(2,5-二甲基苯基)-1-乙烯基吡咯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vinyl-2-(2,5-dimethylphenyl)pyrrole
英文别名
1H-Pyrrole, 2-(2,5-dimethylphenyl)-1-ethenyl-;2-(2,5-dimethylphenyl)-1-ethenylpyrrole
2-(2,5-二甲基苯基)-1-乙烯基吡咯化学式
CAS
129993-24-4
化学式
C14H15N
mdl
——
分子量
197.28
InChiKey
MMHSIMJLWUPTC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6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4
  • 拓扑面积:
    4.9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SDS

SDS:641a94604ef5dc478a0438fdf43a3cf3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2,5-二甲基苯基)-1-乙烯基吡咯1-苯基-2-丙炔-1-酮silica gel 作用下, 反应 2.0h, 以56%的产率得到2-(2-Benzoylvinyl)-5-(2,5-dimethylphenyl)-1-vinylpyrrole
    参考文献:
    名称:
    C-Vinylation of 1-Vinylpyrroles with Benzoylacetylene on Silica Gel
    摘要:
    在室温下用硅胶研磨试剂时,1-乙烯基吡咯很容易添加到苯甲酰乙炔中,以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方式形成2-(E)-(2-苯甲酰乙烯基)-1-乙烯基吡咯,产率为50-84%。
    DOI:
    10.1055/s-2001-17529
  • 作为产物:
    描述:
    氯乙烯2,5-dimethylacetophenone oxime氢氧化钾二甲基亚砜 作用下, 反应 3.5h, 以49%的产率得到2-(2,5-Dimethylphenyl)pyrrole
    参考文献:
    名称:
    酮肟和乙炔中的吡咯。46.具有位阻取代基的吡咯
    摘要:
    DOI:
    10.1007/bf0048679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Vinylation of 1-Vinylpyrroles with Benzoylacetylene on Silica Gel
    作者:Boris A. Trofimov、Zinaida V. Stepanova、Lyubov N. Sobenina、Al'bina I. Mikhaleva、Igor' A. Ushakov、Valentina N. Elokhina
    DOI:10.1055/s-2001-17529
    日期:——
    1-Vinylpyrroles readily add to benzoylacetylene on grinding the reagents with silica gel at room temperature to form 2-(E)-(2-benzoylvinyl)-1-vinylpyrroles in 50-84% yield in a regio- and stereoselective manner.
    在室温下用硅胶研磨试剂时,1-乙烯基吡咯很容易添加到苯甲酰乙炔中,以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方式形成2-(E)-(2-苯甲酰乙烯基)-1-乙烯基吡咯,产率为50-84%。
  • Pyrroles from ketoximes and acetylene. 46. Pyrroles with sterically hindered substituents
    作者:I. A. Aliev、S. E. Korostova、A. I. Mikhaleva、S. G. Shevchenko、S. N. Zeinalova、L. N. Sobenina、M. V. Sigalov、B. R. Gasanov
    DOI:10.1007/bf00486796
    日期:1991.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