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多昔芬(ido xifene),化学名为(E)-1-(4-碘苯基)-1-[4-[(2-吡咯烷基)乙氧基]苯基]-2-苯基-1-丁烯,是他莫昔芬结构的4位碘取代的衍生物。作为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艾多昔芬主要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和乳房癌。
史克-比彻姆(SB)公司已经停止了艾多昔芬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原因是Ⅲ期临床试验中发现药物的副作用。然而,在乳腺癌病人中的II期临床试验仍在进行。尽管雷洛昔芬是第一个上市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并广泛应用于缓解激素替代疗法的效果,但其用于控制骨质疏松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SB公司放弃艾多昔芬治疗骨质疏松研究的原因在于经过1年来的Ⅲ期临床试验发现的安全性评估显示,该药物有妇科症状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括子宫内膜增厚、骨盆腔腹垂和息肉。尽管雷洛昔芬尚未发现子宫内膜增厚作用,但艾多昔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类药物可能具有对子宫内膜的作用。
以上信息由Chemicalbook的东方编辑整理(2016-02-01)。
合成路线以苯乙酸为起始原料,经酰氯化、酰化、烃化制得中间体4。以苯酚为起始原料,经溴化、O-烃化、N-烃化制得7。由1-[2-(4-溴苯氧基)乙基]吡咯烷(2)与镁反应生成相应的格氏试剂,再与关键中间体1-(4-碘苯基)-2-苯基-1-丁酮(1)进行格氏反应后水解得1-(4-碘苯基)-1-[4-[(2-吡咯烷基)乙氧基]苯基]-2-苯基-1-丁醇,脱水纯化即得艾多昔芬。该合成路线已申请中国专利并获得受理。
生物活性Idoxifene (CB7432) 是一种组织特异性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
靶点艾多昔芬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具有保护作用,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活性氧(ROS)生成来发挥其功能。体外研究表明,艾多昔芬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培养激活的HSC增殖并时间依赖性地诱导其凋亡。作为骨组织调节剂,它在骨细胞中表现出雌激素激动作用,并且对人类子宫内膜细胞几乎没有激动活性。此外,艾多昔芬和雌二醇(E2)均能通过抑制NF-κB促炎转录因子的激活来保护肝细胞免受炎症细胞损伤。
体内研究实验动物在使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处理后每日接受腹腔注射雌二醇(0.5 mg/kg),并口服艾多昔芬(0.02, 0.1, 和0.5 mg/kg)。3天后评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雌二醇(E2)浓度以及肝区3级坏死的组织学评分。结果显示,剂量大于0.1 mg/kg的艾多昔芬在DMN模型中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降低肝脏中的胶原和MDA含量。尽管给药途径不同——艾多昔芬通过口服摄入而雌二醇则通过腹腔注射——但相同剂量(0.5 mg/kg)的艾多昔芬与E2相比具有更显著的抗纤维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