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6-di-O-acetyl-2-azido-1-N,4-O-dibenzyl-1,2,5-trideoxy-1,5-imino-D-glucitol | 1401914-66-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6-di-O-acetyl-2-azido-1-N,4-O-dibenzyl-1,2,5-trideoxy-1,5-imino-D-glucitol
英文别名
——
3,6-di-O-acetyl-2-azido-1-N,4-O-dibenzyl-1,2,5-trideoxy-1,5-imino-D-glucitol化学式
CAS
1401914-66-6
化学式
C24H28N4O5
mdl
——
分子量
452.51
InChiKey
RQQPLQDOJNBLEP-OLKYXYMI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89-91 °C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63
  • 重原子数:
    33.0
  • 可旋转键数:
    9.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2
  • 拓扑面积:
    113.8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7.0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从葡萄糖醛酸内酯可扩展地合成 DNJNAc 和 DGJNAc 两种对映体:N-烷基化对氨基己糖苷酶抑制的影响
    摘要:
    2-乙酰氨基-1,2-双脱氧-D-半乳糖-野尻霉素(DGJNAc)和2-乙酰氨基-1,2-双脱氧-D-葡萄糖-野尻霉素(DNJNAc )的高效可扩展合成,以及据报道,它们的对映异构体来自L-葡糖醛酸内酯。DNJNAc 和 DGJNAc 的两种对映异构体及其N-烷基衍生物作为糖苷酶抑制剂的评估表明,DGJNAc 及其N-烷基衍生物都是 α-GalNAcase 的抑制剂,但没有一种差向异构 DNJNAc 衍生物抑制这种酶。相比之下,DGJNAc 和 DNJNAc 以及它们的烷基衍生物都是 β-GlcNAcases 和 β-GalNAcases 的有效抑制剂。两种L-对映异构体均未显示出对所测试的任何酶的任何显着抑制。通过对溶酶体酶抑制的游离寡糖分析,体外抑制与细胞数据的相关性揭示了以下结构-性质关系:疏水侧链优先促进亚氨基糖在细胞内接近那些具有更多亲水性的抑制剂- 链特征。
    DOI:
    10.1002/chem.201200110
  • 作为产物:
    描述:
    4-O-acetyl-5-azido-2-N,3-O-dibenzyl-2,5,6-trideoxy-2,6-imino-L-gulose acetyl methyl acetal 在 吡啶二异丁基氢化铝 、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乙酸酐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甲醇 为溶剂, 反应 18.67h, 以78%的产率得到3,6-di-O-acetyl-2-azido-1-N,4-O-dibenzyl-1,2,5-trideoxy-1,5-imino-D-glucitol
    参考文献:
    名称:
    从葡萄糖醛酸内酯可扩展地合成 DNJNAc 和 DGJNAc 两种对映体:N-烷基化对氨基己糖苷酶抑制的影响
    摘要:
    2-乙酰氨基-1,2-双脱氧-D-半乳糖-野尻霉素(DGJNAc)和2-乙酰氨基-1,2-双脱氧-D-葡萄糖-野尻霉素(DNJNAc )的高效可扩展合成,以及据报道,它们的对映异构体来自L-葡糖醛酸内酯。DNJNAc 和 DGJNAc 的两种对映异构体及其N-烷基衍生物作为糖苷酶抑制剂的评估表明,DGJNAc 及其N-烷基衍生物都是 α-GalNAcase 的抑制剂,但没有一种差向异构 DNJNAc 衍生物抑制这种酶。相比之下,DGJNAc 和 DNJNAc 以及它们的烷基衍生物都是 β-GlcNAcases 和 β-GalNAcases 的有效抑制剂。两种L-对映异构体均未显示出对所测试的任何酶的任何显着抑制。通过对溶酶体酶抑制的游离寡糖分析,体外抑制与细胞数据的相关性揭示了以下结构-性质关系:疏水侧链优先促进亚氨基糖在细胞内接近那些具有更多亲水性的抑制剂- 链特征。
    DOI:
    10.1002/chem.20120011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icyclic Picomolar OGA Inhibitors Enable Chemoproteomic Mapping of Its Endogenous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作者:Manuel González-Cuesta、Peter Sidhu、Roger A. Ashmus、Alexandra Males、Cameron Proceviat、Zarina Madden、Jason C. Rogalski、Jil A. Busmann、Leonard J. Foster、José M. García Fernández、Gideon J. Davies、Carmen Ortiz Mellet、David J. Vocadlo
    DOI:10.1021/jacs.1c10504
    日期:2022.1.19
    cleft in which diverse substrates are accommodated. Chemical tools to control OGA are emerging as essential resources for helping to decode the biochemical and cellular functions of the O-GlcNAc pathway. Here we describe rationally designed bicyclic thiazolidine inhibitors that exhibit superb selectivity and picomolar inhibition of human OGA. Structures of these inhibitors in complex with human OGA reveal
    由于其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用 O 连接的N修饰核、细胞质和线粒体蛋白-乙酰氨基葡萄糖残基 (O-GlcNAc) 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尽管细胞内数百种蛋白质上存在 O-GlcNAc,但只有两种酶调节这种修饰。其中一种酶是 O-GlcNAcase (OGA),它是一种二聚糖苷解酶,具有可容纳多种底物的深活性位点裂缝。控制 OGA 的化学工具正在成为帮助解码 O-GlcNAc 途径的生化和细胞功能的重要资源。在这里,我们描述了合理设计的双环噻唑抑制剂,它们表现出极好的选择性和对人类 OGA 的皮摩尔抑制。这些抑制剂与人类 OGA 复合的结构揭示了它们异常效力的基础,并表明它们延伸到酶活性位点裂缝之外。利用这种结构,我们创建了一种高亲和力化学蛋白质组学探针,它可以从大脑中简单地一步纯化内源性 OGA,并对其翻译后修饰进行靶向蛋白质组学定位。这些数据揭示了一系列新的修饰,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修饰,例如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