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吗啉胍(moroxydine,ABOB),又称“病毒灵”,已有60年的历史,是较早研发的第一代抗病毒药物之一。它能够有效对抗一些常见的DNA和RNA病毒,价格低廉且合成简便,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曾广泛应用于流行性疾病治疗,如流感、轻度病毒感染等。
盐酸吗啉胍的化学结构最初于1950年由国外Kabi公司发明,当时作为一种新型口服药物问世。经初步试验发现,其肌肉注射形式与口服效果相当。临床研究表明,ABOB可以缩短三分之一流感病程周期;多数患者在四天内恢复,而通常治疗需六天。预防性用药试验表明,其可以使流感病例数减少80%。
因此,盐酸吗啉胍属于广谱抗病毒药,对病毒性流感和呼吸道病毒等多种病毒增殖期的各个环节都有抑制作用,并且它对许多潜在的RNA和DNA病毒也具有抑制作用。
不良反应盐酸吗啉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汗和低血糖等。这些不良反应与二甲双胍相似,后者被称为“神药”,具有减肥、长寿、抗癌的降糖效果。尽管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盐酸吗啉胍治疗流感有效,但其副作用较小,可能属于心理安慰类药物。
作用机制吗啉胍(简称ABOB)能抑制病毒的DNA和R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繁殖。体外研究显示,1%浓度的ABOB对腺病毒、疱疹病毒以及埃可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它能够影响病毒增殖周期的各个阶段。
化学性质盐酸吗啉胍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在206-212℃(分解)。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几乎不溶于氯仿。无臭,味微苦。
用途盐酸吗啉胍主要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支气管炎、水痘、疱疹和流行性红眼病等疾病。
生产方法由吗啉(见25940)盐酸盐与双氰胺加成而得。将80-85%的吗啉盐酸盐浓溶液与二甲苯一起加热,搅拌回流带水至尽,冷却后加入双氰胺并加热升温,在开始激烈反应时立即停止加热。随后继续回流3小时,并蒸出二甲苯。用水溶解所得粗品,用活性炭脱色后,再用乙醇浸泡洗涤、干燥,即可得盐酸吗啉胍成品,收率约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