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alicylaldehyde-o-nitroaniline | 122630-46-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alicylaldehyde-o-nitroaniline
英文别名
N-salicylidene-2-nitroaniline;snabH;2-[(2-Nitro-phenylimino)-methyl]-phenol;Salicylaldehyd-(2-nitro-phenylimin);o-Hydroxy-benzyliden-o-nitro-anilin;2-[(E)-(2-nitrophenyl)iminomethyl]phenol;2-[(2-nitrophenyl)iminomethyl]phenol
salicylaldehyde-o-nitroaniline化学式
CAS
122630-46-0;29644-79-9
化学式
C13H10N2O3
mdl
——
分子量
242.234
InChiKey
CQNTZLDBXMDWH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9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78.4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salicylaldehyde-o-nitroaniline 、 copper(II) acetate monohydrate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82%的产率得到bis(salicylaldehyde-o-nitroaniline) copper(II)
    参考文献:
    名称:
    用于硫化物检测和细胞毒性测定的铜 (II) 配合物的高选择性探针
    摘要:
    摘要 为了获得具有更高选择性的 H2S 分子探针,开发了两种基于新型铜 (II) 配合物的探针。通过1H NMR、HRMS、IR和元素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化合物与生物学上重要的阴离子和氨基酸的相互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和荧光滴定实验确定。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阴离子(AcO-、H2PO4-、F-、Cl-、Br- 和 I-)和氨基酸(GSH、HCys 和 Cys)中,这些化合物对 HS- 的结合能力最高,并伴有蓝移现象在纯 DMSO 和水溶液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可能是复合物中的铜(II)离子被 HS− 捕获并释放出游离配体,这在 UV-vis 吸收方面显示出显着的变化。此外,在 MCF-7 细胞上研究了合成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在0-150 µg·mL-1的浓度范围内具有低细胞毒性,表明合成的探针可用于体内检测H2S。通过取代水杨醛与胺衍生物的反应,然后分别与Cu
    DOI:
    10.1080/17415993.2018.1425410
  • 作为产物:
    描述:
    水杨醛2-硝基苯胺乙醇 为溶剂, 反应 5.0h, 以85%的产率得到salicylaldehyde-o-nitroani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用于硫化物检测和细胞毒性测定的铜 (II) 配合物的高选择性探针
    摘要:
    摘要 为了获得具有更高选择性的 H2S 分子探针,开发了两种基于新型铜 (II) 配合物的探针。通过1H NMR、HRMS、IR和元素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化合物与生物学上重要的阴离子和氨基酸的相互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和荧光滴定实验确定。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阴离子(AcO-、H2PO4-、F-、Cl-、Br- 和 I-)和氨基酸(GSH、HCys 和 Cys)中,这些化合物对 HS- 的结合能力最高,并伴有蓝移现象在纯 DMSO 和水溶液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可能是复合物中的铜(II)离子被 HS− 捕获并释放出游离配体,这在 UV-vis 吸收方面显示出显着的变化。此外,在 MCF-7 细胞上研究了合成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在0-150 µg·mL-1的浓度范围内具有低细胞毒性,表明合成的探针可用于体内检测H2S。通过取代水杨醛与胺衍生物的反应,然后分别与Cu
    DOI:
    10.1080/17415993.2018.142541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ubstituent effects on the absorption and vibrational spectra of some 2-hydroxy Schiff bases: DFT/TDDFT, natural bond orbit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作者:S. A. Elroby、S. Aboud、S. G. Aziz、R. Hilal
    DOI:10.1134/s0022476615030038
    日期:2015.6
    A set of 12 substituted SA derivatives is considered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choice of these substituents aims to create a push-pull system on the SA basic structure which would shade light onto its photo physics. The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of SA are recorded in the UV-VIS region, in both polar and nonpolar solvents. Assignments of the observed electronic transitions are facilitated via time-dependent
    水杨基苯胺 (SA) 及其一些衍生物的电子结构通过实验和理论进行了研究。所研究化合物的平衡几何结构在 B3LYP/6-311++G** 理论水平确定。在目前的工作中考虑了一组 12 种取代的 SA 衍生物。这些取代基的选择旨在在 SA 基本结构上创建一个推拉系统,该系统将光线遮蔽到其光物理上。SA 的电子吸收光谱记录在 UV-VIS 区域,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中。通过在同一理论水平上的时间相关密度泛函理论 (TDDFT) 计算来促进观察到的电子跃迁的分配。确定了对每个激发态有贡献的电子配置,并表征了相关的 MO。根据自然键轨道 (NBO) 分析和供体和受体 MO 之间的二阶扰动相互作用来估计和讨论离域和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程度。根据基态和激发态极化率的差异讨论了溶剂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SA 及其衍生物的 FTIR 光谱是在 KBr 血小板中测量的。基于计算出的势能分布给出了详细的振动分配。识别表征
  • Dubey; Dubey; Mishra,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Section A: Inorganic, Physical, Theoretical and Analytical, 2008, vol. 47, # 8, p. 1208 - 1212
    作者:Dubey、Dubey、Mishra
    DOI:——
    日期:——
  • Highly selective probes of copper(II) complexes for sulfide detection and cytotoxicity assay
    作者:Yanmei Chen、Xuefang Shang、Xing Zhao、Jie Li、Jianmei Yuan、Hongli Chen、Jinlian Zhang、Tianyun Wang
    DOI:10.1080/17415993.2018.1425410
    日期:2018.5.4
    based on novel copper(II)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and obtained by the reaction of substituent salicylaldehyde with amine derivatives, and then reacted with Cu(CH3COO)2·H2O, respectively.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ference from other species suggested that copper(II) complexes have high selectivity for HS− over other anions (AcO−, , F−, Cl−, Br− and I−), followed by the release of the copper ion to give
    摘要 为了获得具有更高选择性的 H2S 分子探针,开发了两种基于新型铜 (II) 配合物的探针。通过1H NMR、HRMS、IR和元素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化合物与生物学上重要的阴离子和氨基酸的相互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和荧光滴定实验确定。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阴离子(AcO-、H2PO4-、F-、Cl-、Br- 和 I-)和氨基酸(GSH、HCys 和 Cys)中,这些化合物对 HS- 的结合能力最高,并伴有蓝移现象在纯 DMSO 和水溶液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可能是复合物中的铜(II)离子被 HS− 捕获并释放出游离配体,这在 UV-vis 吸收方面显示出显着的变化。此外,在 MCF-7 细胞上研究了合成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在0-150 µg·mL-1的浓度范围内具有低细胞毒性,表明合成的探针可用于体内检测H2S。通过取代水杨醛与胺衍生物的反应,然后分别与Cu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