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温下,将邻甲苯胺、水和略过量的二硫化碳配成反应液,并加入1%的硫或1%的碳酸氢铵/氨水作为催化剂。启动搅拌,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反应。初始压力维持在0.05~0.1MPa之间,若压力上升需定期放气,放出的硫化氢气体应通过液碱吸收。常温反应周期较长,夏季可能需要约15天以上。
当控制反应温度约为40℃时,二硫化碳用量稍多于常温法,并以硫和氨水为催化剂,此时生产周期约为50小时。若反应温度升至70℃,则反应时间缩短至10小时;而在80℃下,反应只需5小时。这时,二硫化碳的用量需翻倍,同时增加水量,使用硫和碳酸钠作为催化剂,并以滴加方式加入二硫化碳。整个过程中要保持较高的压力。
缩合反应完成后,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即可得到成品。
合成制备方法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对称-DI-O-苯甲基脲 | N,N'-bis(2-methylphenyl)urea | 617-07-2 | C15H16N2O | 240.305 |
—— | N-(o-tolyl)dithiocarbamic acid | 45892-06-6 | C8H9NS2 | 183.298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对称-DI-O-苯甲基脲 | N,N'-bis(2-methylphenyl)urea | 617-07-2 | C15H16N2O | 240.305 |
N-甲基-邻甲基苯胺 | N,2-dimethylaniline | 611-21-2 | C8H11N | 121.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