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PYR41抑制剂 | 418805-02-4

中文名称
PYR41抑制剂
中文别名
4-[4-[(5-硝基-2-呋喃基)亚甲基]-3,5-二氧代-1-吡唑烷基]苯甲酸乙酯;E1抑制剂(PYR-41)
英文名称
Ethyl 4-[4-[(5-nitrofuran-2-yl)methylidene]-3,5-dioxopyrazolidin-1-yl]benzoate
英文别名
——
PYR41抑制剂化学式
CAS
418805-02-4
化学式
C17H13N3O7
mdl
——
分子量
371.3
InChiKey
ARGIPZKQJGFSG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28 - 235°C
  • 密度:
    1.486±0.06 g/cm3(Predicted)
  • 溶解度:
    加热可溶于DMSO,溶解度为5mg/ml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3
  • 重原子数:
    27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2
  • 拓扑面积:
    135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7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Xn
  • 安全说明:
    S36/37
  • 危险类别码:
    R22,R43
  • WGK Germany:
    3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80
  • 危险性描述:
    H302,H317

制备方法与用途

生物活性

PYR-41 是一种可渗透细胞的吡唑酮化合物,不可逆地抑制泛素激活酶E1的活性,对E2无活性。PYR-41 也是第一个泛素激活酶E1的细胞渗透性抑制剂

相关研究

PYR-41(50 μM)能够抑制90%以上的泛素激活酶E1活性,并可能是亲核攻击的一个靶点,与E1的活性位点半胱酸相互作用。该化合物有效抑制cyclin E降解。在细胞中,PYR-41 降低E1fUb酯的平(IC50为10到25 μM之间),并且能够抑制蛋白酶抑制剂诱导的泛素化的蛋白质积累。

当作用于含温度敏感E1的细胞时,PYR-41 增加了总SUMO化。它还抑制蛋白酶依赖性和非依赖型的泛素化活性。通过抑制下游IκBα的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PYR-41(50 μM)能够降低60%以上的由1 ng/mL IL-1α介导的NF-κB激活。

此外,PYR-41 抑制p53降解,并且通过激活其转录活性使其差异性地杀死表达转化p53的细胞。尽管它抑制泛素化反应,却自相矛盾地导致高分子量泛素化蛋白的积累。体外实验中,PYR-41 作用于完整细胞和纯化的USP5,并对一些去泛素化酶(DUBs)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活性。

生物活性

PYR-41 还能够诱导凋亡。

靶点
Target Value
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 E1
(Cell-free assay)
<10 μM
相关研究

PYR-41(50 μM)抑制90%以上的泛素激活酶E1活性,并可能是亲核攻击的一个靶点,与E1的活性位点半胱酸相互作用。该化合物有效抑制cyclin E降解。在细胞中,PYR-41 降低E1fUb酯的平(IC50为10到25 μM之间),并且能够抑制蛋白酶抑制剂诱导的泛素化的蛋白质积累。

当作用于含温度敏感E1的细胞时,PYR-41 增加了总SUMO化。它还抑制蛋白酶依赖性和非依赖型的泛素化活性。通过抑制下游IκBα的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PYR-41(50 μM)能够降低60%以上的由1 ng/mL IL-1α介导的NF-κB激活。

此外,PYR-41 抑制p53降解,并且通过激活其转录活性使其差异性地杀死表达转化p53的细胞。尽管它抑制泛素化反应,却自相矛盾地导致高分子量泛素化蛋白的积累。体外实验中,PYR-41 作用于完整细胞和纯化的USP5,并对一些去泛素化酶(DUBs)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活性。

PYR-41 还能够介导特定蛋白激酶(Bcr-Abl,Jak2)的交联,从而抑制其信号活性。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