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enzyl 4,6-O-benzylidene-β-D-galactopyranosid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enzyl 4,6-O-benzylidene-β-D-galactopyranoside
英文别名
(2R,4aR,6R,7R,8R,8aR)-2-phenyl-6-phenylmethoxy-4,4a,6,7,8,8a-hexahydropyrano[3,2-d][1,3]dioxine-7,8-diol
benzyl 4,6-O-benzylidene-β-D-galactopyranosid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0H22O6
mdl
——
分子量
358.391
InChiKey
LEJLVYJUXVHIJN-IGOIZDSH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4
  • 重原子数:
    26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
  • 拓扑面积:
    77.4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6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benzyl 4,6-O-benzylidene-β-D-galactopyranoside吡啶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7.0h, 生成 benzyl 2,3-O-diacetyl-4,6-O-benzylidene-β-L-gulopyranos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博莱霉素(BLM)碳水化合物部分的多克级合成:探索与10-羟基喜树碱(10-HCPT)相连的BLM二糖的抗肿瘤有益作用†
    摘要:
    博来霉素(BLM)二糖的“寻找肿瘤”作用已被证明可作为癌症诊断的有前途的工具和靶向治疗的潜在配体。然而,缺乏BLM二糖常常阻碍了这些实际应用。在此,通过TMSOTF介导的糖苷偶联方式,以苄基半乳糖苷的总收率为43.6%,有效地完成了全乙酰化的BLM二糖20的多克合成。合成策略的关键创新在于,首先采用廉价的苄基半乳糖苷来制备L-葡萄糖亚基3作为糖基受体,其路线要短得多,产率为73.0%,而3 - O-氨基甲酰基-甘露糖供体4通过降低二丁基氧化锡的量,并将氨解和选择性脱乙酰基合并为一锅法反应,可实现47.2%的收率。接下来,将BLM二糖掺入非特异性模型化合物10-羟基喜树碱(10-HCPT)中以形成缀合物1,与10-HCPT相比,可以显着提高抗肿瘤活性并表现出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明显选择性。此外,BLM双糖本身无细胞毒性,清楚地表明了BLM双糖在解决针对细胞毒药物的靶向抗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DOI:
    10.1039/c8nj06191b
  • 作为产物:
    描述:
    苯甲醇D(+)-10-樟脑磺酸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2.0h, 生成 benzyl 4,6-O-benzylidene-β-D-galactopyranos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博莱霉素(BLM)碳水化合物部分的多克级合成:探索与10-羟基喜树碱(10-HCPT)相连的BLM二糖的抗肿瘤有益作用†
    摘要:
    博来霉素(BLM)二糖的“寻找肿瘤”作用已被证明可作为癌症诊断的有前途的工具和靶向治疗的潜在配体。然而,缺乏BLM二糖常常阻碍了这些实际应用。在此,通过TMSOTF介导的糖苷偶联方式,以苄基半乳糖苷的总收率为43.6%,有效地完成了全乙酰化的BLM二糖20的多克合成。合成策略的关键创新在于,首先采用廉价的苄基半乳糖苷来制备L-葡萄糖亚基3作为糖基受体,其路线要短得多,产率为73.0%,而3 - O-氨基甲酰基-甘露糖供体4通过降低二丁基氧化锡的量,并将氨解和选择性脱乙酰基合并为一锅法反应,可实现47.2%的收率。接下来,将BLM二糖掺入非特异性模型化合物10-羟基喜树碱(10-HCPT)中以形成缀合物1,与10-HCPT相比,可以显着提高抗肿瘤活性并表现出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明显选择性。此外,BLM双糖本身无细胞毒性,清楚地表明了BLM双糖在解决针对细胞毒药物的靶向抗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DOI:
    10.1039/c8nj06191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ulti-gram scale synthesis of a bleomycin (BLM) carbohydrate moiety: exploring the antitumor beneficial effect of BLM disaccharide attached to 10-hydroxycamptothecine (10-HCPT)
    作者:MaoLin Li、Weiping Huang、Zhilin Jiang、Yonghui Shi、Sisi Yuan、Kaishuo Fu、YongJun Chen、Li Zhou、Wen Zhou
    DOI:10.1039/c8nj06191b
    日期:——
    The “tumor-seeking” role of bleomycin (BLM) disaccharide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serve as a promising tool for cancer diagnosis and a potential ligand for targeted therapy. However, thes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re often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BLM disaccharide. Herein, an efficient multi-gram synthesis of peracetylated BLM disaccharide 20 is achieved by a TMSOTF-mediated glycosidation coupling manner
    博来霉素(BLM)二糖的“寻找肿瘤”作用已被证明可作为癌症诊断的有前途的工具和靶向治疗的潜在配体。然而,缺乏BLM二糖常常阻碍了这些实际应用。在此,通过TMSOTF介导的糖苷偶联方式,以苄基半乳糖苷的总收率为43.6%,有效地完成了全乙酰化的BLM二糖20的多克合成。合成策略的关键创新在于,首先采用廉价的苄基半乳糖苷来制备L-葡萄糖亚基3作为糖基受体,其路线要短得多,产率为73.0%,而3 - O-氨基甲酰基-甘露糖供体4通过降低二丁基氧化锡的量,并将氨解和选择性脱乙酰基合并为一锅法反应,可实现47.2%的收率。接下来,将BLM二糖掺入非特异性模型化合物10-羟基喜树碱(10-HCPT)中以形成缀合物1,与10-HCPT相比,可以显着提高抗肿瘤活性并表现出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明显选择性。此外,BLM双糖本身无细胞毒性,清楚地表明了BLM双糖在解决针对细胞毒药物的靶向抗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 Desig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al isomers of the galactose conjugates able to targe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via ASGPR-mediated cellular uptake and cytotoxicity
    作者:Wenchong Ye、Qun Tang、Tiantian Zhou、Cui Zhou、Chuangchuang Fan、Xiaoyang Wang、Chunmei Wang、Keyu Zhang、Guochao Liao、Wen Zhou
    DOI:10.1016/j.ejmech.2023.115988
    日期:2024.1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苯甲基-2-乙酰氨基-4,6-O-苯亚甲基-2-脱氧-Alpha-D-吡喃葡萄糖苷 苯-1,2-二基二(磷羧酸酯) 苄基N-乙酰基-4,6-O-亚苄基-alpha-异胞壁酸 苄基4-氰基-4-脱氧-2,3-O-[(1S,2S)-1,2-二甲氧基-1,2-二甲基-1,2-乙二基]-beta-D-阿拉伯糖吡喃糖苷 苄基4,6-O-亚苄基吡喃己糖苷 苄基3-O-苄基-4,6-O-亚苄基吡喃己糖苷 苄基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3-O-(羧甲基)-2-脱氧吡喃己糖苷 苄基(5Xi)-2-乙酰氨基-2-脱氧-4,6-O-异亚丙基-alpha-D-来苏-吡喃己糖苷 苄基 4,6-O-亚苄基-beta-D-吡喃半乳糖苷 苄基 4,6-O-亚苄基-alpha-D-吡喃半乳糖苷 苄基 4,6-O-亚苄基-2,3-二-O-苄基-alpha-D-吡喃半乳糖苷 苄基 2-乙酰氨基-2-脱氧-4,6-O-异亚丙基-beta-D-吡喃葡萄糖苷 苄基 2-乙酰氨基-2-脱氧-4,6-O-亚苄基-alpha-D-吡喃半乳糖苷 苄基 2-O-苄基-4,6-O-亚苄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 苄基 2,3-二-O-苄基-4,6-O-亚苄基-beta-D-吡喃葡萄糖苷 苄基 2,3-二-O-(苯基甲基)-4,6-O-(苯基亚甲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 甲基4-O,6-O-(苯基亚甲基)-2,3-二脱氧-alpha-D-赤式-吡喃己糖苷 甲基4,6-O-异亚丙基吡喃己糖苷 甲基4,6-O-异亚丙基-beta-D-吡喃半乳糖苷 甲基4,6-O-亚苄基-3-脱氧-3-硝基-beta-D-吡喃葡萄糖苷 甲基4,6-O-亚乙基-alpha-D-吡喃葡萄糖苷 甲基4,6-O-[(4-甲氧基苯基)亚甲基]-2,3-二-O-(苯基甲基)-ALPHA-D-吡喃葡萄糖苷 甲基4,6-O-[(4-甲氧基苯基)亚甲基]-2,3-二-O-(苯基甲基)-ALPHA-D-吡喃半乳糖苷 甲基3-O-苯甲酰基-4,6-O-亚苄基-beta-D-吡喃半乳糖苷 甲基3-O-苯甲酰基-4,6-O-亚苄基-alpha-D-吡喃葡萄糖苷 甲基2.3-二-O-苯甲酸基-4,6-O-亚苄基-β-D-喃葡萄苷 甲基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2-脱氧吡喃己糖苷 甲基2-O-烯丙基-3-O-苄基-4,6-O-亚苄基吡喃己糖苷 甲基2,3-O-二烯丙基-4,6-O-亚苄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 甲基-4,6-O-亚苄基-Α-D-吡喃葡糖苷 甲基-2,3-二-O-苯甲酰基-4,6-O-苯亚甲基-α-D-吡喃葡萄糖苷 甲基 4,6-O-亚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甲基 4,6-O-亚苄基-3-O-甲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 甲基 4,6-O-(苯基亚甲基)-alpha-D-吡喃葡萄糖苷 2-苯甲酸酯 甲基 4,6-O-(苯基亚甲基)-ALPHA-D-吡喃半乳糖苷二乙酸酯 甲基 3-O-苯甲酰基-4,6-O-亚苄基-beta-D-吡喃甘露糖苷 甲基 3-O-烯丙基-4,6-O-亚苄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 甲基 2,3-二苯甲酰-4,6-O-亚苄基-beta-D-吡喃半乳糖苷 烯丙基-4,6-O-苯亚甲基-α-D-吡喃葡萄糖苷 烯丙基-4,6-O-亚苄基-beta-D-吡喃葡萄糖苷 山海绵酰胺A 对硝基苯基 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2-脱氧-beta-D-吡喃葡萄糖苷 亚苄基葡萄糖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 乙基 4,6-O-亚苄基吡喃己糖苷 N-乙酰基-1-O-苄基-4,6-O-(亚苄基)-alpha-异胞壁酸甲酯 N-乙酰基-1-O-(苯基甲基)-4,6-O-(苯基亚甲基)-ALPHA-胞壁酸 N-[(4aR,6R,7R,8R,8aS)-6-苄氧基-8-羟基-2-苯基-4,4A,6,7,8,8A-六氢吡喃并[5,6-d][1,3]二恶英-7-基]乙酰胺 N-(6-烯丙氧基-8-羟基-2-苯基-4,4a,6,7,8,8a-六氢吡喃并[5,6-d][1,3]二恶英-7-基)乙酰胺 N-(6-烯丙氧基-8-羟基-2-苯基-4,4A,6,7,8,8A-六氢吡喃并[5,6-d][1,3]二恶英-7-基)乙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