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quinoline-N-(2'-methylthiophenyl)methyleneami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quinoline-N-(2'-methylthiophenyl)methyleneamine
英文别名
qmtpa;2-methylsulfanyl-N-(quinolin-2-ylmethyl)aniline
2-quinoline-N-(2'-methylthiophenyl)methyleneami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7H16N2S
mdl
——
分子量
280.393
InChiKey
PIEGIIQFRQKLC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2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2
  • 拓扑面积:
    50.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五羰基氯铼(I)2-quinoline-N-(2'-methylthiophenyl)methyleneamine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65%的产率得到[ReCl(CO)3(2-quinoline-N-(2'-methylthiophenyl)methylene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N,N,S供体配体的光活性rh羰基配合物:基于配体骨架的柔性和辅助配体的性质,在结合模式中形成对比
    摘要:
    摘要已采用一组具有N,N,S供体中心的两个潜在的三齿配体来分离[Re(ligand)(CO)3] X(X = Cl,ClO 4)类型的Re(I)羰基配合物。第一配体2-喹啉-N-(2'-甲硫基苯基)亚甲基亚胺(qmtpm)在喹啉(提供N中心)和芳基硫醚(提供S中心)部分之间包含亚胺-N结。在第二配体2-喹啉-N-(2'-甲硫基苯基)亚甲基胺(qmtpa)的情况下,亚胺连接被更灵活的仲胺-N连接取代。由于在金属的赤道面上存在牢固结合的CO配体,因此共轭的qmtpm配体的刚性(只能以子午模式结合)不能以三齿方式提供带有qmtpm配体结合的Re(I)羰基配合物。 。尽管在qmtpa中已删除了这种刚性,除非从起始[ReCl(CO)5]配合物的轴向位置除去σ-结合Cl-配体,否则不会发生预期的配体提供fac-[Re(qmtpa)(CO)3] Cl的面部结合。 。综上所述,结果表明,配体的柔性和容易取
    DOI:
    10.1016/j.ica.2017.08.015
  • 作为产物:
    描述:
    2-quinoline-N-(2'-methylthiophenyl)methyleneimine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以81%的产率得到2-quinoline-N-(2'-methylthiophenyl)methylene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N,N,S供体配体的光活性rh羰基配合物:基于配体骨架的柔性和辅助配体的性质,在结合模式中形成对比
    摘要:
    摘要已采用一组具有N,N,S供体中心的两个潜在的三齿配体来分离[Re(ligand)(CO)3] X(X = Cl,ClO 4)类型的Re(I)羰基配合物。第一配体2-喹啉-N-(2'-甲硫基苯基)亚甲基亚胺(qmtpm)在喹啉(提供N中心)和芳基硫醚(提供S中心)部分之间包含亚胺-N结。在第二配体2-喹啉-N-(2'-甲硫基苯基)亚甲基胺(qmtpa)的情况下,亚胺连接被更灵活的仲胺-N连接取代。由于在金属的赤道面上存在牢固结合的CO配体,因此共轭的qmtpm配体的刚性(只能以子午模式结合)不能以三齿方式提供带有qmtpm配体结合的Re(I)羰基配合物。 。尽管在qmtpa中已删除了这种刚性,除非从起始[ReCl(CO)5]配合物的轴向位置除去σ-结合Cl-配体,否则不会发生预期的配体提供fac-[Re(qmtpa)(CO)3] Cl的面部结合。 。综上所述,结果表明,配体的柔性和容易取
    DOI:
    10.1016/j.ica.2017.08.01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