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立宾又称布雷青霉素、布累迪宁、咪唑糖苷、优青糖苷,是一种由日本学者从土壤中分离的子囊菌M-2166株培养滤液中提取的咪唑类核苷。它通过抑制嘌呤合成途径来发挥代谢作用,主要用于肾移植术前后抑制排斥反应,亦适用于肝移植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为免疫抑制剂,咪唑立宾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这与它对嘌呤核苷酸合成的抑制以及增加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活性有关。1991年12月起在日本临床肾移植中应用,并在日本许多移植中心成为常规免疫抑制药物。近年来,我国也广泛将其用于肾移植抗排斥治疗。
相较于硫唑嘌呤,咪唑立宾的肝毒性及骨髓抑制作用较小,但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血液系统障碍和过敏症状,偶见骨髓功能抑制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ChemicalBook 的 Andy编辑整理
药理作用咪唑立宾是一种咪唑核苷类抗代谢药。它作为前药,在细胞内磷酸化后发挥功效。通过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和单磷酸鸟嘌呤核苷合成酶(GMP),减少鸟苷酸的合成,从而抑制RNA、DNA合成,进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产生,延长移植器官生存时间,并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由于淋巴细胞无法通过补救途径合成嘌呤,因此选择性抑制其活化。
此外,咪唑立宾还能干扰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拮抗细胞因子对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且其骨髓抑制作用较硫唑嘌呤轻微。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3~4小时。在体内各组织分布广泛,尤以肾和胃中含量最高,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可透过胎盘屏障,并少量进入乳汁。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清除半衰期为2~5小时。
药效学咪唑立宾能够抑制对胃移植的排斥反应,具有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药理效应,阻断各种有丝分裂因子引起的胚细胞样转变反应,延长移植器官寿命。通过抑制嘌呤合成过程中的肌苷酸至乌苷酸途径来抑制核酸合成。
不良反应咪唑立宾常见骨髓抑制反应,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胃肠道症状、血液系统障碍和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出现骨髓功能抑制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体内与体外研究 体外研究在所有测试条件下,咪唑立宾(1-50毫克/毫升)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细胞增殖。该化合物导致细胞内GTP水平降低,当加入鸟苷到充满鸟嘌呤的核苷酸池时,这种抑制作用可被逆转。
体内研究在大鼠模型中,咪唑立宾(5 或10毫克/千克)能够抑制尿白蛋白排泄,并减少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和巨噬细胞浸润的发展。此外,该药物还能增加MCP-1, OPN以及TGF-β1 mRNA在未处理OLETF大鼠体内的表达。
分类与特性类别: 有毒物质
毒性分级: 中毒
急性毒性: 口服 - 大鼠 LD50: 3100 毫克/公斤;腹腔 - 小鼠 LD50: 5000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热分解排出有毒氮氧化物气体
储运特性: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
灭火剂: 水、泡沫、沙土、二氧化碳、干粉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尿嘧啶核苷 | uridine | 58-96-8 | C9H12N2O6 | 244.204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5'-Deoxybredinin | —— | C9H13N3O5 | 243.219 |
—— | 2',3'-O-isopropylidenebredinin | 88306-57-4 | C12H17N3O6 | 299.283 |
—— | 5'-O-(3-Oxo-2,4,3-benzodioxaphosphepan-3-yl)bredinin | 174498-84-1 | C17H20N3O9P | 441.334 |
—— | 5,5'-Anhydrobredinin | —— | C12H15N3O5 | 281.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