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tert-butyl-4-(phenyl-3-nitronylnitroxide)-o-catechol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tert-butyl-4-(phenyl-3-nitronylnitroxide)-o-catechol
英文别名
——
3-tert-butyl-4-(phenyl-3-nitronylnitroxide)-o-catechol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3H31N2O4
mdl
——
分子量
399.51
InChiKey
UZZPOGVXESTSMF-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54
  • 重原子数:
    29.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3
  • 拓扑面积:
    89.67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4.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dichloro(4,4'-di-tert-butyl-2,2'-bipyridine)platinum(II)3-tert-butyl-4-(phenyl-3-nitronylnitroxide)-o-catechol 在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48%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电荷分离激发态寿命的波函数控制
    摘要:
    激发态过程的控制对于越来越多的重要设备技术至关重要,包括显示器、光催化剂、太阳能转换设备、光伏和光子学。然而,电子激发态寿命和特性的操纵和控制仍然是分子科学家面临的挑战。在此,我们展示了基态和瞬态吸收光谱的结果,因为它们与激发态寿命的磁交换控制有关。我们描述了一种控制这些激发态寿命的新机制,该机制涉及改变稳定的有机自由基与电荷分离激发态的开壳构型中存在的未配对电子之间的磁交换相互作用。具体来说,我们表明,基于激发态自旋之间成对磁交换相互作用的先验知识,可以以可预测的方式控制激发态寿命。这些磁交换耦合以将不同程度的自旋禁止引入激发态和电子基态之间的非辐射衰减通道的方式影响激发态电子结构。
    DOI:
    10.1021/jacs.8b13011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交叉共轭 D–B–A 双基中的电子和交换耦合:量子干涉效应的机械意义
    摘要:
    对 Tp(Cum,Me)Zn(SQ-m-Ph-NN) (1-meta) 供体-桥-受体 (DBA) 进行了变温 EPR 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磁化率测量的组合) 双自由基,具有交叉共轭间亚苯基 (m-Ph) 桥和自旋单线态基态。实验结果已经在详细的键合和激发态计算的背景下进行了解释,以了解 1-meta 的激发态电子结构。结果揭示了对这种交叉共轭 DBA 双自由基中基态单线态-三重态分裂的重要激发态贡献,有助于我们理解交叉共轭分子中的电子耦合,特别是量子干涉效应。与共轭异构体相比,这是具有对亚苯基桥的 DBA 双自由基,将单个低位单激发 D→A 型构型混合到交叉共轭 DBA 双自由基基态中,对基态磁交换相互作用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相反,由 Ph-NN (HOMO) → Ph-NN (LUMO) 单电子促进形成的激发态在构型上混合到 m-Ph 桥接 DA 双自由基的基态中。这导致双(动态)自旋极化机制成为
    DOI:
    10.1021/ja405354x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Wave Function Control of Charge-Separated Excited-State Lifetimes
    作者:Christopher R. Tichnell、David R. Daley、Benjamin W. Stein、David A. Shultz、Martin L. Kirk、Evgeny O. Danilov
    DOI:10.1021/jacs.8b13011
    日期:2019.3.6
    to magnetic exchange control of excited-state lifetimes. We describe a novel 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these excited-state lifetimes that involves varying the magnetic exchange interaction between a stable organic radical and the unpaired electrons present in the open-shell configuration of a charge-separated excited state. Specifically, we show that the excited-state lifetime can be controlled in a
    激发态过程的控制对于越来越多的重要设备技术至关重要,包括显示器、光催化剂、太阳能转换设备、光伏和光子学。然而,电子激发态寿命和特性的操纵和控制仍然是分子科学家面临的挑战。在此,我们展示了基态和瞬态吸收光谱的结果,因为它们与激发态寿命的磁交换控制有关。我们描述了一种控制这些激发态寿命的新机制,该机制涉及改变稳定的有机自由基与电荷分离激发态的开壳构型中存在的未配对电子之间的磁交换相互作用。具体来说,我们表明,基于激发态自旋之间成对磁交换相互作用的先验知识,可以以可预测的方式控制激发态寿命。这些磁交换耦合以将不同程度的自旋禁止引入激发态和电子基态之间的非辐射衰减通道的方式影响激发态电子结构。
  • Electronic and Exchange Coupling in a Cross-Conjugated D–B–A Biradical: Mechanistic Implications for Quantum Interference Effects
    作者:Martin L. Kirk、David A. Shultz、Daniel E. Stasiw、Diana Habel-Rodriguez、Benjamin Stein、Paul D. Boyle
    DOI:10.1021/ja405354x
    日期:2013.10.2
    excited-stat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1-meta. The results reveal important excited-state contributions to the ground-state singlet-triplet splitting in this cross-conjugated D-B-A biradical that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ic coupling in cross-conjugated molecules and specifically to quantum interference effects. In contrast to the conjugated isomer, which is a D-B-A biradical possessing
    对 Tp(Cum,Me)Zn(SQ-m-Ph-NN) (1-meta) 供体-桥-受体 (DBA) 进行了变温 EPR 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磁化率测量的组合) 双自由基,具有交叉共轭间亚苯基 (m-Ph) 桥和自旋单线态基态。实验结果已经在详细的键合和激发态计算的背景下进行了解释,以了解 1-meta 的激发态电子结构。结果揭示了对这种交叉共轭 DBA 双自由基中基态单线态-三重态分裂的重要激发态贡献,有助于我们理解交叉共轭分子中的电子耦合,特别是量子干涉效应。与共轭异构体相比,这是具有对亚苯基桥的 DBA 双自由基,将单个低位单激发 D→A 型构型混合到交叉共轭 DBA 双自由基基态中,对基态磁交换相互作用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相反,由 Ph-NN (HOMO) → Ph-NN (LUMO) 单电子促进形成的激发态在构型上混合到 m-Ph 桥接 DA 双自由基的基态中。这导致双(动态)自旋极化机制成为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