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洛林母核是合成头孢洛林酯的主要原料。头孢洛林酯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厌氧菌以及MRSA等耐药革兰阳性菌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并且对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耐青霉素肺炎球菌、产酸克雷伯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也有抑制作用。
头孢洛林酯由日本武田制药公司开发,美国Forest Laboratories获得市场授权。它的化学结构中一个双环与4个β-内酰胺环结合组成一个头孢烯环,而对MRSA的活性则归功于其1,3-硫氮杂茂环。
作为最新一代的头孢菌素,临床III期实验显示,头孢洛林在治疗MRSA时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菌活性。与万古霉素和氨曲南合用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在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和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ABSSSI),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时,效果也等同于头孢曲松。在药代动力学方面,头孢洛林酯的剂量与血药浓度呈线性关系,在静脉滴注600mg/12h的情况下,约0.9小时后达到峰值血药浓度,半衰期约为2.6小时。
抗菌活性头孢洛林酯具有广泛的抗菌谱。研究表明,它对革兰阳性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厌氧菌以及MRSA等耐药革兰阳性菌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同时也能抑制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耐青霉素肺炎球菌、产酸克雷伯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然而,对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产碱杆菌等细菌的敏感度较低。
药代动力学特征头孢洛林酯作为第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其药代动力学表现为线性关系,剂量与曲线下面积及最大血浆浓度呈正相关。静脉滴注600mg/12h后约0.9小时达到峰值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为56.3ug/h/mL,最大血浆浓度为21.3ug/mL,半衰期约为2.6小时。
头孢洛林酯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小部分通过粪便排出。国内研究显示,在健康男性中使用不同剂量时,其曲线下面积和最大血浆浓度均呈线性增加。国外学者指出,肌肉注射与静脉滴注头孢洛林酯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