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hyl (2R,3S,4R,5R,6S,7R,8E,10S)-2,7,11-tris[(1,1-dimethylethyl)dimethylsilyloxy]-3-methoxy-5-(4-methoxybenzyloxy)-4,6,8,10-tetramethyl-8-undecenoate | 385443-60-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hyl (2R,3S,4R,5R,6S,7R,8E,10S)-2,7,11-tris[(1,1-dimethylethyl)dimethylsilyloxy]-3-methoxy-5-(4-methoxybenzyloxy)-4,6,8,10-tetramethyl-8-undecenoate
英文别名
methyl (E,2R,3S,4R,5R,6S,7R,10S)-2,7,11-tris[[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3-methoxy-5-[(4-methoxyphenyl)methoxy]-4,6,8,10-tetramethylundec-8-enoate
methyl (2R,3S,4R,5R,6S,7R,8E,10S)-2,7,11-tris[(1,1-dimethylethyl)dimethylsilyloxy]-3-methoxy-5-(4-methoxybenzyloxy)-4,6,8,10-tetramethyl-8-undecenoate化学式
CAS
385443-60-7
化学式
C43H82O8Si3
mdl
——
分子量
811.376
InChiKey
VEIYFCMYBPNMEM-XRWGRFAW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1.43
  • 重原子数:
    54
  • 可旋转键数:
    2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9
  • 拓扑面积:
    81.7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8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methyl (2R,3S,4R,5R,6S,7R,8E,10S)-2,7,11-tris[(1,1-dimethylethyl)dimethylsilyloxy]-3-methoxy-5-(4-methoxybenzyloxy)-4,6,8,10-tetramethyl-8-undecenoate 在 camphor-10-sulfonic acid 作用下, 以 甲醇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85%的产率得到methyl (2R,3S,4R,5R,6S,7R,8E,10S)-2,7-bis[(1,1-dimethylethyl)dimethylsilyloxy]-11-hydroxy-3-methoxy-5-(4-methoxybenzyloxy)-4,6,8,10-tetramethyl-8-undecenoate
    参考文献:
    名称:
    Tedanolides 的 C(1)-C(12) 片段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 顺式选择性锡 (II) 介导的羟醛反应和可转化的甲氧基苄基保护基团的应用
    摘要:
    通过几种区域和/或立体选择性反应实现了两种 C(1)-C(12) 片段 3 和 4 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即抗肿瘤剂 tedanolide (1) 和 13-deoxytedanolide (2)。乙基酮 14 由 (S)-3-羟基-2-甲基丙酸甲酯 (16a) 通过 Weinreb 酰胺合成。由 (R)-丙酸酯 16b 制备的 14 和醛 15 之间的高度顺选择性锡 (II) 介导的羟醛反应顺利进行,随后还原得到二醇 13,将其转化为 3,并包含 C(3) ,C(5)-MP 缩醛部分,利用可转换的 MPM 保护基团。还合成了另一个具有 C(3)-O-甲基和 C(5)-O-MPM 基团的片段 4。一个关键步骤是将 C(2),C(3)-二醇 21 选择性转化为 C(2)-O-TBS、C(3)-O-Me 化合物 22。
    DOI:
    10.1002/1099-0690(200110)2001:19<3615::aid-ejoc3615>3.0.co;2-p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Tedanolides 的 C(1)-C(12) 片段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 顺式选择性锡 (II) 介导的羟醛反应和可转化的甲氧基苄基保护基团的应用
    摘要:
    通过几种区域和/或立体选择性反应实现了两种 C(1)-C(12) 片段 3 和 4 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即抗肿瘤剂 tedanolide (1) 和 13-deoxytedanolide (2)。乙基酮 14 由 (S)-3-羟基-2-甲基丙酸甲酯 (16a) 通过 Weinreb 酰胺合成。由 (R)-丙酸酯 16b 制备的 14 和醛 15 之间的高度顺选择性锡 (II) 介导的羟醛反应顺利进行,随后还原得到二醇 13,将其转化为 3,并包含 C(3) ,C(5)-MP 缩醛部分,利用可转换的 MPM 保护基团。还合成了另一个具有 C(3)-O-甲基和 C(5)-O-MPM 基团的片段 4。一个关键步骤是将 C(2),C(3)-二醇 21 选择性转化为 C(2)-O-TBS、C(3)-O-Me 化合物 22。
    DOI:
    10.1002/1099-0690(200110)2001:19<3615::aid-ejoc3615>3.0.co;2-p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the C(1)−C(12) Fragments of Tedanolides − Application of a syn-Selective Tin(II)-Mediated Aldol Reaction and a Convertible Methoxybenzyl Protecting Group
    作者:Katsuya Matsui、Bao-Zhong Zheng、Shin-ichi Kusaka、Masaya Kuroda、Katsuya Yoshimoto、Haruo Yamada、Osamu Yonemitsu
    DOI:10.1002/1099-0690(200110)2001:19<3615::aid-ejoc3615>3.0.co;2-p
    日期:2001.10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two C(1)−C(12) fragments, 3 and 4, of antitumor agents tedanolide (1) and 13-deoxytedanolide (2) was achieved by means of several regio- and/or stereoselective reactions. Ethyl ketone 14 was synthesized from methyl (S)-3-hydroxy-2-methylpropionate (16a) by way of a Weinreb amide. A highly syn-selective tin(II)-mediated aldol reaction between 14 and aldehyde 15, prepared
    通过几种区域和/或立体选择性反应实现了两种 C(1)-C(12) 片段 3 和 4 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即抗肿瘤剂 tedanolide (1) 和 13-deoxytedanolide (2)。乙基酮 14 由 (S)-3-羟基-2-甲基丙酸甲酯 (16a) 通过 Weinreb 酰胺合成。由 (R)-丙酸酯 16b 制备的 14 和醛 15 之间的高度顺选择性锡 (II) 介导的羟醛反应顺利进行,随后还原得到二醇 13,将其转化为 3,并包含 C(3) ,C(5)-MP 缩醛部分,利用可转换的 MPM 保护基团。还合成了另一个具有 C(3)-O-甲基和 C(5)-O-MPM 基团的片段 4。一个关键步骤是将 C(2),C(3)-二醇 21 选择性转化为 C(2)-O-TBS、C(3)-O-Me 化合物 22。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