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化学品中文名称: | 1-二乙基氨基-4-氨基戊烷;2-氨基-5-二乙基氨基戊烷 |
化学品英文名称: | 2-Amino-5-diethylaminopentane;N′,N′-Diethyl-1,4-pentanediamine |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 |
Synonyms: | |
CAS No.: | 140-80-7 |
分子式: | C 9 H 22 N 2 |
分子量: | 158.29 |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纯化学品 混合物 | ||||||
化学品名称:1-二乙基氨基-4-氨基戊烷;2-氨基-5-二乙基氨基戊烷 | ||||||
|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危险性类别: | 第6.1类 毒害品 |
侵入途径: | 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
健康危害: | 摄入、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具腐蚀性。吸入可引起喉和支气管的痉挛、炎症和水肿,化学性肺炎、肺水肿。 |
环境危害: | 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
燃爆危险: | 本品可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 用流动清水冲洗。 |
眼睛接触: | 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
吸入: |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 | 误服者,口服牛奶、豆浆或蛋清,就医。 |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 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有腐蚀性。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 |
有害燃烧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 |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 |
闪点(℃): | 65 |
自燃温度(℃): | |
爆炸下限[%(V/V)]: | |
爆炸上限[%(V/V)]: | |
最小点火能(mJ): | |
爆燃点: | |
爆速: | |
最大燃爆压力(MPa): | |
建规火险分级: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 |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砂土吸收,铲入提桶,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操作注意事项: |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橡胶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在清除液体和蒸气前不能进行焊接、切割等作业。避免产生烟雾。避免与酸类、酸酐、酰基氯、氧化剂、二氧化碳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酸酐、酰基氯、氧化剂、二氧化碳、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最高容许浓度: | 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 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WA:未制订标准 |
监测方法: | |
工程控制: |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
呼吸系统防护: |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戴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
眼睛防护: | 戴安全防护眼镜。 |
身体防护: | 穿防腐工作服。 |
手防护: | 戴防化学品手套。 |
其他防护: |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外观与性状: | 液体,有氨气味。 |
pH: | |
熔点(℃): | |
沸点(℃): | 200~200.5/100.15kPa |
相对密度(水=1): | 0.819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 |
饱和蒸气压(kPa): | |
燃烧热(kJ/mol): | |
临界温度(℃): | |
临界压力(MPa): | |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 |
闪点(℃): | 65 |
引燃温度(℃): | |
爆炸上限%(V/V): | |
爆炸下限%(V/V): | |
分子式: | C 9 H 22 N 2 |
分子量: | 158.29 |
蒸发速率: | |
粘性: | |
溶解性: | 溶于水、乙醇、乙醚。 |
主要用途: | 用于药物合成。 |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稳定性: |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
禁配物: | 酸类、酸酐、酰基氯、强氧化剂、二氧化碳。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聚合危害: | 不能出现 |
分解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急性毒性: | |
急性中毒: | |
慢性中毒: | |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
刺激性: | |
致敏性: | |
致突变性: | |
致畸性: | |
致癌性: |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生态毒理毒性: | |
生物降解性: | |
非生物降解性: | |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 | |
废弃处置方法: | 建议用控制焚烧法或安全掩埋法处置。若可能,重复使用容器或在规定场所掩埋。 |
废弃注意事项: |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
危险货物编号: | 61731 |
UN编号: | 2946 |
包装标志: | |
包装类别: | Ⅲ |
包装方法: | 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
运输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专人保管。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工原料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操作现场不得吸烟、饮水、进食。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
RETCS号: | |
IMDG规则页码: |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6.1 类毒害品。 |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
参考文献: |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
填表时间: | 年月日 |
填表部门: | |
数据审核单位: | |
修改说明: | |
其他信息: | 5 |
MSDS修改日期: | 年月日 |
2-氨基-5-二乙基氨基戊烷是一种烃类有机物,可通过一步制备得到,原料为二乙基氨基戊醇。有文献报道该化合物可用作Nur77受体调控剂。
制备 催化剂制备将含有4.48% NiO、1.52% CuO和2.82% ZrO₂的硝酸镍、硝酸铜及乙酸锆水溶液,与20%碳酸钠水溶液在恒定温度下同时置于搅拌容器中,保持温度在70℃并用7.0玻璃电极测得pH值。过滤获得悬浮液,并用去离子水洗涤滤饼直至导电率约为20μS。然后向湿滤饼中加入适量的七钼酸铵,得到指定的氧化物混合物。将此滤饼在干燥箱或喷雾干燥器中于150℃下干燥,随后将其在500℃下加热4小时。
由此获得的催化剂含有以下组分:50% NiO、17% CuO、1.5% MoO₃和31.5% ZrO₂。将催化剂粉末与3%石墨混合并制成6×3毫米片状,孔隙率为0.20 ml/g,硬度为3500N/cm²。
反应操作在高压反应器中进行连续操作(压力200 bar,温度155-157℃),每小时填充60升催化剂(A型),同时每小时加入15升二乙基氨基戊醇和40升氨(摩尔比1:20)。当转化率为80%时,炉膛出料显示出91%的产品选择性。
化学性质该化合物为强碱性的液体,带有氨味。可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用途主要用于制造抗疟疾药物磷酸氯喹的中间体。此外,还用于制备米帕林盐酸盐及抗疟药磷酸氯喹。
生产方法5-二乙氨基-2-戊酮溶解在无水乙醇中,随后向反应罐中加入5-二乙氨基-2-戊酮、活性镍和无水乙醇,于30℃以下通入液氨。停搅拌后,用氮气置换空气3次,再用氢气置换氮气3次。通氢至0.15MPa压力,加压至内压0.59MPa,并保持温度在95℃,继续通氢直至不再吸氢为止。冷却后放掉氢气,用氮气置换。滤除催化剂后,常压回收乙醇并减压蒸馏收集94-130℃(1.33kPa)的馏分,得到2-氨基-5-二乙基氨基戊烷。收率为88%,产品规格为无色透明液体,含量≥95%。原料消耗定额:5-二乙氨基-2-戊酮(87%)1016kg/t、液氨(工业品)132kg/t、镍铝合金(工业品)4kg/t、无水乙醇(工业品)364kg/t、氢气(99%)395m³。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R)-2-氨基-5-二乙氨基戊烷 | (R)-(-)-4-amino-1-(diethylamino)pentane | 67459-50-1 | C9H22N2 | 158.287 |
—— | bis-(4-diethylamino-1-methyl-butyl)-amine | 101881-56-5 | C18H41N3 | 299.544 |
5-二乙氨基-2-戊酮 | 5-diethylamino-2-pentanone | 105-14-6 | C9H19NO | 157.256 |
5-二乙基胺基-2-戊醇 | 5-diethylaminopentan-2-ol | 5412-69-1 | C9H21NO | 159.272 |
二乙基-(4-氯-戊基)-胺 | diethyl-(4-chloro-pentyl)-amine | 39749-10-5 | C9H20ClN | 177.717 |
—— | (4-diethylamino-1-methyl-butyl)-dithiocarbamic acid | 18997-67-6 | C10H22N2S2 | 234.43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R)-2-氨基-5-二乙氨基戊烷 | (R)-(-)-4-amino-1-(diethylamino)pentane | 67459-50-1 | C9H22N2 | 158.287 |
—— | (S)-N1,N1-diethylpentane-1,4-diamine | 67459-52-3 | C9H22N2 | 158.287 |
—— | 1-Diethylamino-4-methylamino-pentan | 69558-82-3 | C10H24N2 | 172.314 |
—— | N4,N4-diethyl-1,N1,N1-trimethyl-butanediyldiamine | —— | C11H26N2 | 186.341 |
—— | N4,N4-diethyl-N1-butyl-1-methyl-butanediyldiamine | —— | C13H30N2 | 214.395 |
—— | bis-(4-diethylamino-1-methyl-butyl)-amine | 101881-56-5 | C18H41N3 | 299.544 |
—— | N-(5-(diethylamino)pentan-2-yl)formamide | 58795-60-1 | C10H22N2O | 186.297 |
—— | 1-(diethylamino)-4-isothiocyanatopentane | 104093-88-1 | C10H20N2S | 200.348 |
—— | 4-N-[4-[5-(diethylamino)pentan-2-ylamino]but-2-enyl]-1-N,1-N-diethylpentane-1,4-diamine | —— | C22H48N4 | 368.65 |
—— | 4-N-[(E)-4-[5-(diethylamino)pentan-2-ylamino]but-2-enyl]-1-N,1-N-diethylpentane-1,4-diamine | —— | C22H48N4 | 368.6 |
—— | 4-N-[4-[5-(diethylamino)pentan-2-ylamino]but-2-ynyl]-1-N,1-N-diethylpentane-1,4-diamine | 79710-41-1 | C22H46N4 | 366.634 |
—— | 5-diethylamino-pentan-2-one-imine | 35471-59-1 | C9H20N2 | 156.271 |
—— | (4-diethylamino-1-methyl-butyl)-dithiocarbamic acid | 18997-67-6 | C10H22N2S2 | 234.43 |
Syntheses are reported for a series of di-Mannich bases of 4-(7′-trifluoromethylquinazolin-4′-ylamino)phenol derived from 4-chloro-7-trifluoromethylquinazoline with the di-Mannich bases of 4-aminophenol. Some analogous quinolines were prepared similarly. When tested for antimalarial activity against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vitro, the quinazolines were rather less active than the corresponding quino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