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8-methylselanyl-tetradecan-7-ol | 60221-19-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8-methylselanyl-tetradecan-7-ol
英文别名
8-Methylselanyltetradecan-7-ol
8-methylselanyl-tetradecan-7-ol化学式
CAS
60221-19-4
化学式
C15H32OSe
mdl
——
分子量
307.378
InChiKey
OPHBBWCDPPRRA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83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20.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SDS

SDS:d4fb9e973c8561b7a27d25654eff5a30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8-methylselanyl-tetradecan-7-ol氯化亚砜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3.0h, 生成 7-十四碳烯
    参考文献:
    名称:
    亚硫酰氯/三乙胺:一种由β-羟基硒化物形成烯烃的区域特异性和立体特异性形成烯烃的有力试剂:二和三取代的环氧化物的立体特异性脱氧,是[CC]到二,三和四取代的烯烃的连接途径。
    摘要:
    DOI:
    10.1016/s0040-4039(00)93098-3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从β-羟基硒化物到烯烃的新的区域特异性途径:-环氧化物的立体定向脱氧-[C,C]烯烃的连接途径
    摘要:
    DOI:
    10.1016/s0040-4039(00)78072-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Obsevations on the cleavage of the bismuth–carbon bond in Bi<sup>V</sup>compounds: a new arylation reaction
    作者:Derek H. R. Barton、David J. Lester、William B. Motherwell、M. Teresa Barros Papoula
    DOI:10.1039/c39800000246
    日期:——
    trianyl-organobismuth oxidants are presented; deuterium labelling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oxidation of allylic alcohols by these reagents involves, to some extent, cleavage of the bismuth–aryl bond; several reactions involving the synthetically useful transfer of an aryl group from bismuth to nitrogen and to carbon are described.
    给出了五价三芳基-有机铋氧化剂的选择性的其他实例;参见表1。氘标记研究已经确定,这些试剂氧化烯丙醇的机理在一定程度上涉及铋-芳基键的裂解。描述了涉及芳基从铋到氮和碳的合成上有用的转移的几种反应。
  • Olefin synthesis from selenides and selenoxides t.butylhydroperoxide-alumina, a powerful reagent for selenide oxidation-elimination
    作者:D. Labar、L. Hevesi、W. Dumont、A. Krief
    DOI:10.1016/s0040-4039(01)94482-x
    日期:1978.1
  • LUCCHETTI J.; KRIEF A., C. R. ACAD. SCI., 1979, C288, NO 22, 537-539
    作者:LUCCHETTI J.、 KRIEF A.
    DOI:——
    日期:——
  • LABAR D.; DUMONT W.; HEVESI L.; KRIEF A., TETRAHEDRON LETT., 1978, NO 13, 1145-1148
    作者:LABAR D.、 DUMONT W.、 HEVESI L.、 KRIEF A.
    DOI:——
    日期:——
  • LABAR D.; HEVESI L.; DUMONT W.; KRIEF A., TETRAHEDRON LETT., 1978, NO 13, 1141-1144
    作者:LABAR D.、 HEVESI L.、 DUMONT W.、 KRIEF A.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