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信息,L-谷氨酸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生产:
-
发酵法:
- 该方法是当前生产谷氨酸的主要方式。
- 使用的碳源包括淀粉(如薯类、玉米、木薯)、糖蜜等或液态石蜡和石油化工产品。
- 氮源通常为铵盐或尿素,用于构成菌体细胞蛋白质和核酸中的氮元素及发酵产物中的氨基。
- 辅助原料包括无机盐类和维生素。如适宜的磷浓度、镁促进菌体生长、钾盐促产酸等。
- 采用短杆菌(Brevibacterium)、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is)等生产菌,在大型发酵罐中进行30-40小时的通气搅拌发酵。
- 发酵结束后,通过等电点法、离子交换法或直接浓缩法等方式提取谷氨酸。
-
合成法:
- 优点在于不消耗粮食资源。
- 需要高压(约20MPa)、高温(120℃以上)的生产条件。
- 使用丙烯腈等有毒原料,设备投资高。
- 得到的消旋谷氨酸需进一步拆分。
-
以面筋为原料的方法:
- 面筋经过酸水解获得L-谷氨酸盐酸盐。
- 经过处理后制得粗产物,并最终干燥得到成品。
-
淀粉或糖蜜发酵法:
- 使用菌种如产谷氨酸小球菌(Micrococcus glutamicus),以及棒状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和节杆菌属。
- 通过发酵、提纯过程获得L-谷氨酸。
综上所述,发酵法因其技术成熟且环保等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