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3-methoxystyryl)dimethyl(phenyl)silane | 1440972-17-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3-methoxystyryl)dimethyl(phenyl)silane
英文别名
[(E)-2-(3-methoxyphenyl)ethenyl]-dimethyl-phenylsilane
(E)-(3-methoxystyryl)dimethyl(phenyl)silane化学式
CAS
1440972-17-7
化学式
C17H20OSi
mdl
——
分子量
268.431
InChiKey
NZQZQDBJYIQJJW-OUKQBFOZ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64.2±25.0 °C(predicted)
  • 密度:
    1.00±0.1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86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8
  • 拓扑面积:
    9.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端炔烃的E-和β选择性NHC-Cu催化的原甲硅烷基加成反应以及生成的乙烯基硅烷的位点和对映选择性的原硼烷基加成反应:对映体富集的邻位和双键硼硅烷的合成
    摘要:
    提出了一种特殊的位和E选择性催化方法,用于通过末端炔烃的甲硅烷基化制备含硅烯烃。此外,所得的乙烯基硅烷被用作底物,以通过另一种催化方法产生邻位或双键的硼硅烷。此类产物源自Si取代烯烃的对映选择性原硼酸。N-杂环卡宾(NHC)铜络合物催化所有转化。具体地说,使用一种在一个容器中容易且廉价地制备的市售咪唑啉盐,便宜的CuCl(1.0 mol%)和Me 2 PhSi–B(pin),可将末端炔烃有效地转化为(E)-β-乙烯基硅烷(79 –98%的产率)和> 98%的E和> 98%的β选择性。乙烯基硅烷以5.0 mol%的手性NHC-Cu络合物转化为硼硅烷,产率为33-94%,对映体比率高达98.5:1.5(er)。烷基取代的底物专门提供邻位的硼硅烷。芳基和杂芳基取代的烯烃优先提供双键异构体。在两类转化中,不同类别的手性NHC引起较高的对映选择性:C 1对称的单齿Cu络合物最适合于含烷基的乙烯基硅烷
    DOI:
    10.1002/chem.201203803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端炔烃的E-和β选择性NHC-Cu催化的原甲硅烷基加成反应以及生成的乙烯基硅烷的位点和对映选择性的原硼烷基加成反应:对映体富集的邻位和双键硼硅烷的合成
    摘要:
    提出了一种特殊的位和E选择性催化方法,用于通过末端炔烃的甲硅烷基化制备含硅烯烃。此外,所得的乙烯基硅烷被用作底物,以通过另一种催化方法产生邻位或双键的硼硅烷。此类产物源自Si取代烯烃的对映选择性原硼酸。N-杂环卡宾(NHC)铜络合物催化所有转化。具体地说,使用一种在一个容器中容易且廉价地制备的市售咪唑啉盐,便宜的CuCl(1.0 mol%)和Me 2 PhSi–B(pin),可将末端炔烃有效地转化为(E)-β-乙烯基硅烷(79 –98%的产率)和> 98%的E和> 98%的β选择性。乙烯基硅烷以5.0 mol%的手性NHC-Cu络合物转化为硼硅烷,产率为33-94%,对映体比率高达98.5:1.5(er)。烷基取代的底物专门提供邻位的硼硅烷。芳基和杂芳基取代的烯烃优先提供双键异构体。在两类转化中,不同类别的手性NHC引起较高的对映选择性:C 1对称的单齿Cu络合物最适合于含烷基的乙烯基硅烷
    DOI:
    10.1002/chem.20120380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opper‐Photocatalyzed Hydrosilylation of Alkynes and Alkenes under Continuous Flow
    作者:Mingbing Zhong、Xavier Pannecoucke、Philippe Jubault、Thomas Poisson
    DOI:10.1002/chem.202101753
    日期:2021.8.16
    Herein, the photocatalytic hydrosilylation of alkynes and alkenes under continuous flow conditions is described. By using 0.2 mol % of the developed [Cu(dmp)(XantphosTEPD)]PF6 under blue LEDs irradiation, a large panel of alkenes and alkynes was hydrosilylated in good to excellent yields with a large functional group tolerance. The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was studied, and a plausible scenario was
    在此,描述了在连续流动条件下炔烃和烯烃的光催化氢化硅烷化。通过在蓝光 LED 照射下使用 0.2 mol% 开发的 [Cu(dmp)(XantphosTEPD)]PF 6,大量烯烃和炔烃被氢化硅烷化,产率良好至极好,具有较大的官能团耐受性。研究了反应的机理,并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假设。
  • Additive-modulated switchable reaction pathway in the addition of alkynes with organosilanes catalyzed by supported Pd nanoparticles: hydrosilylation <i>versus</i> semihydrogenation
    作者:Yanan Duan、Guijie Ji、Shaochun Zhang、Xiufang Chen、Yong Yang
    DOI:10.1039/c7cy02280h
    日期:——
    aryl alkynes with various functional groups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role the additive exerted in each reaction was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through control experiments as well as the kinetic isotopic effect along with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pective mechanism operating in both reactions was proposed.
    我们在本文中报道了在N,O掺杂的分级多孔碳上负载的Pd纳米颗粒,作为在氢化硅烷化和半氢化之间炔烃与有机硅烷加成的单操作催化剂使能的添加剂调节的反应路径。在炔烃氢化硅烷化的情况下,简单的离子作为添加剂会对活性以及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产生促进作用,其中可通过强δ与Pd NP配位进行反应以提高Pd原子的电子密度,从而提高了氢硅烷氧化加成的能力,因为该速率决定步骤使反应有效进行,从而以高收率提供乙烯基硅烷,并具有极佳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对于炔烃的催化转移半氢化反应,将与有机硅烷混合以形成硅烷醇,同时在Pd NPs表面生成氢原子或释放H 2。气体作为还原剂,从而实现炔烃的定量还原,并且具有对烯烃的排他选择性。在两种情况下,催化剂都可以循环使用几次,而活性或选择性没有明显损失。具有各种官能团的多种烷基和芳基炔烃与反应条件相容。通过对照实验以及动力学同位素效应以及光谱表征,广泛研究了添加剂在每个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R,2''R,3R,3''R)-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氟-3-异丙氧基苯基)三氟硼酸钾 (+)-6,6'-{[(1R,3R)-1,3-二甲基-1,3基]双(氧)}双[4,8-双(叔丁基)-2,10-二甲氧基-丙二醇 麦角甾烷-6-酮,2,3,22,23-四羟基-,(2a,3a,5a,22S,23S)- 鲁前列醇 顺式6-(对甲氧基苯基)-5-己烯酸 顺式-铂戊脒碘化物 顺式-四氢-2-苯氧基-N,N,N-三甲基-2H-吡喃-3-铵碘化物 顺式-4-甲氧基苯基1-丙烯基醚 顺式-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 顺式-1,3-二甲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 非那西丁杂质7 非那西丁杂质3 非那西丁杂质22 非那西丁杂质18 非那卡因 非布司他杂质37 非布司他杂质30 非布丙醇 雷诺嗪 阿达洛尔 阿达洛尔 阿莫噁酮 阿莫兰特 阿维西利 阿索卡诺 阿米维林 阿立酮 阿曲汀中间体3 阿普洛尔 阿普斯特杂质67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托西汀EP杂质A 阿托莫西汀杂质24 阿托莫西汀杂质10 阿托莫西汀EP杂质C 阿尼扎芬 阿利克仑中间体3 间苯胺氢氟乙酰氯 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 间苯二酚二异丙醇醚 间苯二酚二(2-羟乙基)醚 间苄氧基苯乙醇 间甲苯氧基乙酸肼 间甲苯氧基乙腈 间甲苯异氰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