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药含量≥95.0%,纯品为白色结晶粉末,熔点在217.5~220.7℃之间。其蒸气压小于1×10⁻¹mPa(25℃),油水分配系数Kow lgP=4.2(20℃),相对密度1.659(20℃)。水中溶解度为29.9ug/L(20℃),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对二甲苯0.488g/L,正庚烷0.000835g/L,甲醇26.0g/L,1,2-二氯乙烷8.12g/L,丙酮102g/L,乙酸乙酯29.4g/L。在pH 4~9的酸碱环境中稳定,在蒸馏水中5.5天(25℃)分解。
生物活性氟苯虫酰胺对几乎所有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活性,EC₅₀值均低于1.0mg(a.i./L)。其对小菜蛾成虫的EC₅₀为0.21mg(a.i./L),与氯氟氰菊酯相当;对2龄幼虫的活性最高(EC₅₀为0.004mg(a.i./L),是氯氟氰菊酯的60倍),但对卵无活性。实验表明,氟苯虫酰胺对斜纹夜蛾各龄期幼虫均有效,尤其1龄幼虫最敏感;与氯氟氰菊酯、灭多威、丙溴磷和多杀菌素相比,在防治5龄幼虫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害虫,在田间应用时应在幼虫期使用。
应用氟苯虫酰胺通过控制肌肉中的钙离子释放来作用于鱼尼丁受体,这种全新的作用方式使其成为一种高效的杀虫剂。其主要代谢产物包括邻苯二甲酸、苯甲酸和苯甲醇等,在体内以粪便形式排出。
毒性氟苯虫酰胺对雌雄大鼠急性经口LD₅₀ >2000mg/kg,皮肤接触LD₅₀ >2000mg/kg。对兔眼睛轻微刺激无害,对兔皮肤及豚鼠皮肤均无致敏作用;吸入LC₅₀ >0.0685 mg/L。长期研究显示雄大鼠NOEL为1.95 mg/(kg.d),雌大鼠为2.40 mg/(kg.d)。ADI建议值为aRfD 0.995mg/kg,cRfD 0.024mg/kg(日本FSC)。
Ames试验结果呈阴性。
环境行为氟苯虫酰胺在动物体内的吸收有限,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代谢途径主要是利用甲基苯胺的多步氧化及葡萄糖醛酸化作用,谷胱甘肽结合邻苯二甲酸也是次要产物。
在土壤和水中,其主要代谢方式是光解。DT₅₀在水中的分解时间约为5.5天,在土壤中为11.6天。无氧条件下,在水中分解时间为365天,在土壤中为210~770天。氟苯虫酰胺及其代谢物的半衰期表明它们在连续使用后会在土壤和水中慢慢累积。
合成路线氟苯虫酰胺主要通过以下中间体合成:3-碘邻苯二甲酸酐、2-甲基-2-氨基-1-(甲硫基)丙烷和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胺。具体合成步骤未详细列出,仅提及了重要的起始物料。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3-iodo-N1-(2-methyl-4-heptafluoroisopropylphenyl)-N2-(1,1-dimethyl-2-methylsulfonylethyl)-1,2-benzene formamide | 272451-69-1 | C23H22F7IN2O3S | 666.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