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4-[((Z)-But-2-enyl)sulfanyl]-4-methylsulfanyl-but-3-en-2-ol | 149793-19-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4-[((Z)-But-2-enyl)sulfanyl]-4-methylsulfanyl-but-3-en-2-ol
英文别名
——
(E)-4-[((Z)-But-2-enyl)sulfanyl]-4-methylsulfanyl-but-3-en-2-ol化学式
CAS
149793-19-1
化学式
C9H16OS2
mdl
——
分子量
204.357
InChiKey
NGNLLEANBMJMQF-XEQCUQEE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45.0±42.0 °C(predicted)
  • 密度:
    1.075±0.06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E)-4-[((Z)-But-2-enyl)sulfanyl]-4-methylsulfanyl-but-3-en-2-ol环己烷 为溶剂, 反应 6.0h, 生成 (anti-anti)-Methyl 2-(1-hydroxyethyl)-3-methyl-4-pentenedithionate 、 (syn-anti)-Methyl 2-(1-hydroxyethyl)-3-methyl-4-pentenedithionate 、 (anti-syn)-Methyl 2-(1-hydroxyethyl)-3-methyl-4-pentenedithioate 、 (syn-syn)-Methyl 2-(1-hydroxyethyl)-3-methyl-4-pentenedithionate
    参考文献:
    名称:
    S-巴豆α-羟基烯酮二硫缩醛的立体特异硫代claisen重排。创建三个连续的立体感中心。
    摘要:
    所有四种非对映异构的S-巴豆α-羟基烯酮二硫缩醛(ZE',ZZ',EE'和EZ')是由S-甲基或S-巴豆基(Z或E)β-羟基二硫代酸酯通过串联顺式去质子化而唯一制备的LDA和S-烷基化反应。这些二硫缩醛在回流的环己烷溶液中进行了容易的硫代-克莱森重排,生成了包含三个连续的手性中心的二硫代酯。重排是立体声特定的。此外,这四个系统中的每一个都导致形成不同的主要非对映异构体,从而使得所有四个可能的异构体(抗-反,同-syn,反-syn和同-反)均易于接近。已经排除了主要组分构型与起始二硫缩醛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观察到的立体特异性来自两个独立的立体对照,内部的和外部的。前者与通过[3.3]σ偏移获得的经典内部控制是一致的。后者是不对称感应的结果,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依赖于S-crotylic双键的几何形状。所有结果均通过过渡态模型和化学相关性证明的构型进行了合理化:转化为已知的酯和Swern氧化。
    DOI:
    10.1016/s0040-4020(01)89896-3
  • 作为产物:
    描述:
    (Z)-S-crotyl dithioacetate 在 lithium diisopropyl amide 作用下, 反应 1.93h, 生成 (E)-4-[((Z)-But-2-enyl)sulfanyl]-4-methylsulfanyl-but-3-en-2-ol
    参考文献:
    名称:
    S-巴豆α-羟基烯酮二硫缩醛的立体特异硫代claisen重排。创建三个连续的立体感中心。
    摘要:
    所有四种非对映异构的S-巴豆α-羟基烯酮二硫缩醛(ZE',ZZ',EE'和EZ')是由S-甲基或S-巴豆基(Z或E)β-羟基二硫代酸酯通过串联顺式去质子化而唯一制备的LDA和S-烷基化反应。这些二硫缩醛在回流的环己烷溶液中进行了容易的硫代-克莱森重排,生成了包含三个连续的手性中心的二硫代酯。重排是立体声特定的。此外,这四个系统中的每一个都导致形成不同的主要非对映异构体,从而使得所有四个可能的异构体(抗-反,同-syn,反-syn和同-反)均易于接近。已经排除了主要组分构型与起始二硫缩醛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观察到的立体特异性来自两个独立的立体对照,内部的和外部的。前者与通过[3.3]σ偏移获得的经典内部控制是一致的。后者是不对称感应的结果,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依赖于S-crotylic双键的几何形状。所有结果均通过过渡态模型和化学相关性证明的构型进行了合理化:转化为已知的酯和Swern氧化。
    DOI:
    10.1016/s0040-4020(01)89896-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