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enzyl penicillin Na salt | 69-57-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enzyl penicillin Na salt
英文别名
sodium;3,3-dimethyl-7-oxo-6-[(2-phenylacetyl)amin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Benzyl penicillin Na salt化学式
CAS
69-57-8
化学式
C16H18N2NaO4S+
mdl
——
分子量
357.4
InChiKey
FCPVYOBCFFNJF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09-212°C
  • 比旋光度:
    D24.8 +301° (c = 2.0 in water)
  • 密度:
    1.41
  • 溶解度:
    H2O:100 mg/mL 溶液应过滤灭菌并在 2-8°C 下储存 1 周或在 -20°C 下储存更长时间。溶液在 37°C 下稳定 3 天。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14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4
  • 拓扑面积:
    11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5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Xn
  • 安全说明:
    S22,S36/37,S45
  • 危险类别码:
    R42/43
  • WGK Germany:
    2
  • 海关编码:
    294110990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NONH for all modes of transport
  • RTECS号:
    XH9800000

SDS

SDS:bf9d0e180277caa06bbe4395c6dcfb31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药物相互作用

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青霉素钠与消胆胺合用时,可降低青霉素钠的吸收。可能的机制是青霉素被消胆胺结合。与降胆宁合用时,青霉素钠的血浆水平降低78%~79%,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减少75%~85%。而与氨甲蝶呤合用时,由于相互竞争肾小管分泌,可使氨甲蝶呤的肾脏清除率降低,增加氨甲蝶呤毒性,但青霉素钾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用法用量

肌注:常用量为一日80万~200万U,分3~4次给予;静滴:一日200万~1000万U,分2~4次给予。重症脑膜炎、心内膜炎的用量可达2000万U/d。

药理作用及应用

青霉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在细菌繁殖期起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杆菌(如白喉、破伤风、炭疽杆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有抗菌作用。本品不耐酸,也不耐酶。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无效。

化学性质

青霉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分解点为215℃,比旋光度[α]D24.8+301°(2%水溶液)。极易溶于水,溶于乙醇,不溶于脂肪油、液体石蜡。有吸湿性,遇酸、碱、氧化剂、青霉素酶等均能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打开而失效。结晶青霉素钠盐性质较稳定,其水溶液在室温放置易失效,不能煮沸消毒。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青霉素G的抗菌素价以国际单位(U)表示,一个国际单位等于0.6ug的纯结晶青霉素钠盐的抗菌活性。

用途

青霉素具有抗菌作用强、疗效高及毒性低等优点,至今仍被广泛应用。青霉素是有机酸,能和多种金属结合成盐,常用其钠盐或钾盐。青霉素可用化学裂解法除去酰基而生成6-APA(6-氨基青霉烷酸),是各种半合成青霉素的中间体。

用途

本品主要为抗生素类药,主要用于治疗链球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感染等疾病。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抗菌谱:革兰氏阳性菌。

生产方法

采用产黄青霉菌(Penicilum chryso-genum)的杂交菌株,经自然分离得到的黄孢菌种,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制取。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 麦撒奎 鹅膏氨酸 鹅膏氨酸 鸦胆子酸A甲酯 鸦胆子酸A 鸟氨酸缩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