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4-bis(1-phenyl-Δ2-pyrazolin-3-yl)benzene | 19859-38-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4-bis(1-phenyl-Δ2-pyrazolin-3-yl)benzene
英文别名
1,4-Bis(1-phenyl-3-pyrazolinyl)benzol;3,3'-[p-phenylene-bis(1-phenyl-2-pyrazoline)];1,1'-diphenyl-4,5,4',5'-tetrahydro-1H,1'H-3,3'-p-phenylene-bis-pyrazole;2-Phenyl-5-[4-(2-phenyl-3,4-dihydropyrazol-5-yl)phenyl]-3,4-dihydropyrazole
1,4-bis(1-phenyl-Δ<sup>2</sup>-pyrazolin-3-yl)benzene化学式
CAS
19859-38-2
化学式
C24H22N4
mdl
——
分子量
366.465
InChiKey
WRQCRTNJKYSJG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10-120 °C (decomp)(Solv: benzene (71-43-2); ligroine (8032-32-4))
  • 沸点:
    526.8±60.0 °C(Predicted)
  • 密度:
    1.19±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1
  • 重原子数:
    28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7
  • 拓扑面积:
    31.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4-bis(1-phenyl-Δ2-pyrazolin-3-yl)benzene 在 sulfur 作用下, 以72%的产率得到1,4-Bis-<1-phenyl-pyrazolyl-(3)>-benzol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and absorption-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摘要:
    DOI:
    10.1007/bf00475396
  • 作为产物:
    描述:
    1,4-bis[β-(N-morpholino)propionyl]benzene bis(hydrochloride) 、 苯肼sodium acetate 作用下, 以 溶剂黄146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82%的产率得到1,4-bis(1-phenyl-Δ2-pyrazolin-3-yl)benzene
    参考文献:
    名称:
    曼尼希碱作为合成中间体:胺和二胺与双酮曼尼希碱的烷基化
    摘要:
    双酮曼尼希碱,N,N-双(β-苯甲酰乙基)甲胺盐酸盐 (1) 与伯芳胺和二胺反应得到酮仲芳胺 3a - e 和 4。哌啶 7a - c 由 1 和伯烷基胺,而 1,4-二氮杂衍生物 10 是由 1 和乙二胺得到的。用伯芳胺处理双碱 1,4-二[β-(N-吗啉代)丙酰基]苯双(盐酸盐)(11)得到相应的双-(仲-芳基胺)12a-b,而其与邻苯二胺得到双[1,5-苯并二氮杂]环系统14。二氮杂环芳环系统15的合成已通过用哌嗪处理11来实现。尝试从 11 和苄胺合成 4-氮杂-[7]-对环烷 (16) 得到 17。 1 或 11 与苯肼反应得到 2-吡唑啉 18 和 19。
    DOI:
    10.1515/znb-2008-051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KMAKOV G. P.; UDACHIN YU. M.; PATALAXA N. S.; DENISOV L. K.; LANTSOV A.+, XIMIYA GETEROTSIKL. SOEDIN., 1980, HO 1, 79-83
    作者:TOKMAKOV G. P.、 UDACHIN YU. M.、 PATALAXA N. S.、 DENISOV L. K.、 LANTSOV A.+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