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amantane-1-carboxaldehyde | 41101-01-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amantane-1-carboxaldehyde
英文别名
Diamantan-1-carboxaldehyd;Pentacyclo[7.3.1.14,12.02,7.06,11]tetradecane-1-carbaldehyde;pentacyclo[7.3.1.14,12.02,7.06,11]tetradecane-1-carbaldehyde
diamantane-1-carboxaldehyde化学式
CAS
41101-01-3
化学式
C15H20O
mdl
——
分子量
216.323
InChiKey
DNHNTRJAGUDAD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7.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3
  • 拓扑面积:
    17.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diamantane-1-carboxaldehydeN,N-二乙基乙二胺乙醚 为溶剂, 反应 20.0h, 以99%的产率得到diamantylmethylidene-diethylaminomenthyl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铜配合物的好氧脂肪族羟基化反应:一个简单的剪切和切割的概念。
    摘要:
    已开发出一种简单的亚胺剪切原理,用于通过铜配合物将脂肪族醛中未活化的CH键与双氧选择性羟基化。合成方案涉及底物醛与N,N-二乙基乙基乙二胺反应生​​成相应的亚胺,该亚胺用作双齿供体配体与[Cu(CH 3 CN)4 ] [CF形成铜(I)配合物3 SO 3]。反应混合物暴露于双氧酸裂解和水后处理后,释放出相应的β-羟基醛。研究了三甲基乙醛以及金刚烷和金刚烷1-咔醛的羟基化概念,并以较高的选择性获得了相应的β-羟基醛。低温停止流测量结果表明形成了双(μ-氧化)双铜配合物作为反应性中间体。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RI-BLYP-D3 / def2-TZVP(SDD)/ COSMO(CH 2 Cl 2)// RI-PBE-D3 / def2-TZVP(SDD))计算适合于[Cu 2 O 2 ] 2+ 核通过协调一致的步骤以特别低的活化势垒进行羟基化,这解释了实验观察到的区域选择性。
    DOI:
    10.1002/chem.201802607
  • 作为产物:
    描述:
    1-(Hydroxymethyl)diamantane草酰氯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1.5h, 以69%的产率得到diamantane-1-carboxaldehyde
    参考文献:
    名称:
    铜配合物的好氧脂肪族羟基化反应:一个简单的剪切和切割的概念。
    摘要:
    已开发出一种简单的亚胺剪切原理,用于通过铜配合物将脂肪族醛中未活化的CH键与双氧选择性羟基化。合成方案涉及底物醛与N,N-二乙基乙基乙二胺反应生​​成相应的亚胺,该亚胺用作双齿供体配体与[Cu(CH 3 CN)4 ] [CF形成铜(I)配合物3 SO 3]。反应混合物暴露于双氧酸裂解和水后处理后,释放出相应的β-羟基醛。研究了三甲基乙醛以及金刚烷和金刚烷1-咔醛的羟基化概念,并以较高的选择性获得了相应的β-羟基醛。低温停止流测量结果表明形成了双(μ-氧化)双铜配合物作为反应性中间体。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RI-BLYP-D3 / def2-TZVP(SDD)/ COSMO(CH 2 Cl 2)// RI-PBE-D3 / def2-TZVP(SDD))计算适合于[Cu 2 O 2 ] 2+ 核通过协调一致的步骤以特别低的活化势垒进行羟基化,这解释了实验观察到的区域选择性。
    DOI:
    10.1002/chem.20180260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erobic Aliphatic Hydroxylation Reactions by Copper Complexes: A Simple Clip‐and‐Cleave Concept
    作者:Jonathan Becker、Yevheniia Y. Zhyhadlo、Ekaterina D. Butova、Andrey A. Fokin、Peter R. Schreiner、Moritz Förster、Max C. Holthausen、Pascal Specht、Siegfried Schindler
    DOI:10.1002/chem.201802607
    日期:2018.10.17
    with dioxygen through a copper complex. The synthetic protocol involves reaction of a substrate aldehyde with N,N‐diethyl‐ethylendiamine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imine, which is used as a bidentate donor ligand forming a copper(I) complex with [Cu(CH3CN)4][CF3SO3]. After exposure of the reaction mixture to dioxygen acidic cleavage and aqueous workup liberates the corresponding β‐hydroxylated aldehyde
    已开发出一种简单的亚胺剪切原理,用于通过铜配合物将脂肪族醛中未活化的CH键与双氧选择性羟基化。合成方案涉及底物醛与N,N-二乙基乙基乙二胺反应生​​成相应的亚胺,该亚胺用作双齿供体配体与[Cu(CH 3 CN)4 ] [CF形成铜(I)配合物3 SO 3]。反应混合物暴露于双氧酸裂解和水后处理后,释放出相应的β-羟基醛。研究了三甲基乙醛以及金刚烷和金刚烷1-咔醛的羟基化概念,并以较高的选择性获得了相应的β-羟基醛。低温停止流测量结果表明形成了双(μ-氧化)双铜配合物作为反应性中间体。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RI-BLYP-D3 / def2-TZVP(SDD)/ COSMO(CH 2 Cl 2)// RI-PBE-D3 / def2-TZVP(SDD))计算适合于[Cu 2 O 2 ] 2+ 核通过协调一致的步骤以特别低的活化势垒进行羟基化,这解释了实验观察到的区域选择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