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mannitol; sodium-compound | 99217-52-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mannitol; sodium-compound
英文别名
D-Mannit; Natrium-Verbindung
D-mannitol; sodium-compound化学式
CAS
99217-52-4
化学式
C6H13O6*Na
mdl
——
分子量
204.155
InChiKey
WUYWVNYLUQBKGY-MVNLRXSJ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7.21
  • 重原子数:
    13.0
  • 可旋转键数:
    5.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124.21
  • 氢给体数:
    5.0
  • 氢受体数:
    6.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甘露醇 在 sodium ammonium 、 作用下, 生成 D-mannitol; sodium-compound
    参考文献:
    名称:
    Mechanisms of anandamide-induced vasorelaxation in rat isolated coronary arteries
    摘要:
    以下是文本的中文翻译: ### 1. 方法 将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段预先用 5-轻胺(5-HT)收缩,并将其固定在肌张力记录装置上,发现大麻素类物质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即阿南达眯胺,anandamide)能引起浓度依赖性的血管舒张。这一舒张作用不依赖于血管内皮,不受脂肪酸酰胺水解酶抑制剂(如十八烯酰基三氟甲基酮,10 μM)影响,并可被阿南达眯胺的非水解衍生物(如甲基阿南达眯胺)所模拟。 ### 2. 机制研究 阿南达眯胺引起的血管舒张作用可被大麻素受体拮抗剂 SR 141716A(3 μM)抑制,但不受更特异性的 CB1受体拮抗剂(如 AM 251,1 μM)或 CB2受体拮抗剂(如 AM 630,1 μM)影响。选择性 CB2受体激动剂(如棕榈酰乙醇胺)并不能引起预收缩冠状动脉的舒张。 ### 3. 神经机制 阿南达眯胺的舒张作用不受感觉神经传递抑制剂(如辣椒素,10 μM)或香草酸 VR1受体阻断剂(如 N-乙酰基-2-苯基卡贝嗪,capsazepine,5 μM)的影响。然而,辣椒素却能在浓度依赖性和香草酸 VR1受体敏感性的作用下舒张冠状动脉,这证实了冠状动脉中存在功能性感觉神经。相反,香草酸 VR1受体阻断剂和辣椒素均能抑制甲基苯丙胺(methoxamine)预收缩的大鼠小肠系膜动脉的阿南达眯胺引起的舒张作用。 ### 4. 电生理机制 阿南达眯胺引起的血管舒张作用可被大电导Ca2+激活的K+通道(BKCa通道)阻断剂(如TEA,1 mM)或伊贝毒素(iberiotoxin,50 nM)所抑制。但丙二醇-α-甘草酸酯(g parametrosin A, 100 μM,一种缝隙连接抑制剂)对阿南达眯胺的舒张作用无影响。 ###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阿南达眯胺通过一种新颖的机制引起大鼠冠状动脉舒张。阿南达眯胺引起的舒张作用不涉及内皮细胞、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也不激活 CB1或 CB2受体,但可能涉及大电导Ca2+ 激活的K+ 通道(BKCa)的激活。此外,香草酸受体在冠状动脉中对阿南达眯胺的作用没有影响,尽管冠状动脉中存在功能性感觉神经。 *英国药理学杂志*(2001)**134**,921–929;doi:10.1038/sj.bjp.0704333
    DOI:
    10.1038/sj.bjp.070433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e Forcrand,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 1892, vol. 114, p. 226
    作者:de Forcrand
    DOI:——
    日期:——
  • Schmid; Becker, Chemische Berichte, 1925, vol. 58, p. 1966,1968
    作者:Schmid、Becker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