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3-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thiazolidine-4-carboxamide | 19907-65-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3-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thiazolidine-4-carboxamide
英文别名
(R)-4-carbamoyl-2,2-dimethyl-thiazolidine-3-carboxylic acid tert-butyl ester;N-tert-butoxycarbonyl-N,S-isopropylidene-L-cysteine amide;tert-butyl (4R)-4-carbamoyl-2,2-dimethyl-1,3-thiazolidine-3-carboxylate
(R)-3-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thiazolidine-4-carboxamide化学式
CAS
19907-65-4
化学式
C11H20N2O3S
mdl
——
分子量
260.357
InChiKey
ODEQFMDVMKGVEU-ZETCQYMH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2
  • 拓扑面积:
    97.9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R)-3-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thiazolidine-4-carboxamide劳森试剂 作用下, 以 乙二醇二甲醚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85%的产率得到(R)-3-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thiazolidine-4-carbothio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硫链菌素的全合成。关键积木的逆合成分析与构建
    摘要:
    描述了高度复杂的硫肽抗生素 thiostrepton (1) 全合成的第一阶段。在对目标分子及其结构基序进行简要介绍后,显示硫链​​丝菌肽的逆合成分析揭示了化合物 23、24、26、28 和 29 作为计划全合成的潜在关键构建块。然后描述了所有这些中间体的简洁和立体选择性结构。脱氢哌啶核心 28 的合成基于适当的氮杂二烯系统的受生物合成启发的氮杂-狄尔斯-阿尔德二聚化,该方法最初受到几个问题的困扰,但是通过系统研究令人满意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喹哪二酸片段 24 和噻唑啉-噻唑片段 26 通过一系列反应合成,包括不对称和其他立体选择性过程。脱氢丙氨酸尾前体23和丙氨酸等价物29也由合适的氨基酸制备。最后,开发了一种方法,用于在避免最初遇到的破坏性环收缩过程的条件下,通过用高反应性丙氨酸等价物 67 捕获,将不稳定的脱氢哌啶关键构件 28 直接偶联到更先进和更稳定的肽中间体 27。
    DOI:
    10.1021/ja0529337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自由基S-腺苷甲硫氨酸甲基化酶NosN在诺西庚肽生物合成过程中催化C1转移和侧环系统酯键的形成。
    摘要:
    Nosiheptide ,e系列大环硫肽天然产物的成员,包含一个侧环系统,该环系统由3,4-二甲基吲哚酸(DMIA)部分组成,分别通过酯和硫酯键与硫肽主链的Glu6和Cys8连接。在这里,我们显示NosN,一种预测的C类自由基S-腺苷甲硫氨酸(SAM)甲基化酶,催化C1单元从SAM转移到与合成底物Cys8连接的3-甲基吲哚酸,以及它们的形成。 Glu6与DMIA新生的C4亚甲基之间的酯键。与先前的研究表明5'-甲硫基腺苷是该反应的直接甲基供体相反,在我们的研究中,SAM本身起着这种作用,导致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作为反应的副产物。
    DOI:
    10.1021/jacs.7b0849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is of a Macrocyclic Antibiotic, Micrococcin P
    作者:Kazuo Okumura、Yutaka Nakamura、Chung-gi Shin
    DOI:10.1246/bcsj.72.1561
    日期:1999.7
    The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a macrocyclic antibiotic, micrococcin P1 (1), was achieved. This antibiotic has a unique structure and is constructed of four components called Fragments A, B, C, and D. In particular, the structures of the central pyridine skeleton (Fragment A) and the exocyclic side-chain (Fragment D) of 1 are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 similar antibiotic, micrococcin P (2). By
    实现了大环抗生素微球菌素 P1 (1) 的首次全合成。这种抗生素具有独特的结构,由称为片段 A、B、C 和 D 的四种成分构成。特别是,1 的中央吡啶骨架(片段 A)和环外侧链(片段 D)的结构是与类似抗生素微球菌素 P (2) 的抗生素略有不同。通过对合成方法2的各种化学修饰,从乙基2-[6-二甲氧基甲基-2-(1-)合成中心2,3,6-三(取代噻唑基)吡啶链段[片段A-C]15乙氧基乙烯基)-3-吡啶基]噻唑-4-羧酸酯 (9),然后将 15 与独立合成的片段 B 和 D 部分偶联,得到受保护的片段 ABCD。
  • Using Peptide Mimics to Study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Side-Ring System of Nosiheptide
    作者:Bo Wang、Joseph W. LaMattina、Edward D. Badding、Lauren K. Gadsby、Tyler L. Grove、Squire J. Booker
    DOI:10.1016/bs.mie.2018.06.005
    日期:——
  • A Biomimetically Inspired Synthesis of the Dehydropiperidine Domain of Thiostrepton We thank Drs. D. H. Huang and L. Pasternack, G. Suizdak, and R. Chadja for NMR spectroscopic, mass spectrometric, and X-ray crystallographic assistance, respectively.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is work was provided by The Skaggs Institute for Chemical Biolog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USA), fellowships from The Academy of Finland (M.N.), The Skaggs Institute for Research (M.Z.), and Bayer AG (S.B.), and grants from Abbott, Amgen, Array Biopharma, Boehringer-Ingelheim, Glaxo, Hoffmann-LaRoche, DuPont, Merck, Novartis, Pfizer, and Schering Plough.
    作者:K. C. Nicolaou、Marta Nevalainen、Brian S. Safina、Mark Zak、Stephan Bulat
    DOI:10.1002/1521-3773(20020603)41:11<1941::aid-anie1941>3.0.co;2-v
    日期:2002.6.3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