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phenyl-[5-[2-(1H-pyrrol-2-yl)propan-2-yl]-1H-pyrrol-2-yl]methanol | 1026001-93-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phenyl-[5-[2-(1H-pyrrol-2-yl)propan-2-yl]-1H-pyrrol-2-yl]methanol
英文别名
——
phenyl-[5-[2-(1H-pyrrol-2-yl)propan-2-yl]-1H-pyrrol-2-yl]methanol化学式
CAS
1026001-93-3
化学式
C18H20N2O
mdl
——
分子量
280.37
InChiKey
OXENGUJNKWPEF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2
  • 重原子数:
    21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2
  • 拓扑面积:
    51.8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1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phenyl-[5-[2-(1H-pyrrol-2-yl)propan-2-yl]-1H-pyrrol-2-yl]methanol三乙胺 、 ytterbium(III) triflate 作用下, 以 甲醇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 为溶剂, 反应 20.0h, 生成 5,5′,15,15′-tetramethyl-10,20-diphenylporphodimethenato palladium(II)
    参考文献:
    名称:
    Bis-dipyrrinato-钯(II)和Phophodimethenato-钯(II)配合物的光诱导动力学:通过结构限制控制近红外磷光。
    摘要:
    尽管在表面上相似,但双-二吡啶并钯-(II)配合物1和桥连的二甲萘酚-钯(II)配合物2在基态(通过X射线结构分析证明)以及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发下具有显着不同的结构。状态(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尽管复合物2是相当刚性的,但是复合物1在激发态下经历了主要的结构重组,从而产生了双曲线(跷跷板)三重态。激发态的动力学是通过瞬态吸收光谱法探测的,其具有飞秒和纳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并具有荧光上转换和产生约ca的系统间交叉速率常数。(13–16 ps)-1。在配合物2中观察到明显的近红外磷光,但在配合物1在流体溶液中不存在任何发射的现象,可以通过1的结构重组而合理化,这会导致三重态金属居中状态变为无发射。
    DOI:
    10.1021/acs.inorgchem.8b00974
  • 作为产物:
    描述:
    S-pyridin-2-yl benzenecarbothioate甲醇 、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乙基溴化镁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0.93h, 生成 phenyl-[5-[2-(1H-pyrrol-2-yl)propan-2-yl]-1H-pyrrol-2-yl]methanol
    参考文献:
    名称:
    Bis-dipyrrinato-钯(II)和Phophodimethenato-钯(II)配合物的光诱导动力学:通过结构限制控制近红外磷光。
    摘要:
    尽管在表面上相似,但双-二吡啶并钯-(II)配合物1和桥连的二甲萘酚-钯(II)配合物2在基态(通过X射线结构分析证明)以及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发下具有显着不同的结构。状态(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尽管复合物2是相当刚性的,但是复合物1在激发态下经历了主要的结构重组,从而产生了双曲线(跷跷板)三重态。激发态的动力学是通过瞬态吸收光谱法探测的,其具有飞秒和纳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并具有荧光上转换和产生约ca的系统间交叉速率常数。(13–16 ps)-1。在配合物2中观察到明显的近红外磷光,但在配合物1在流体溶液中不存在任何发射的现象,可以通过1的结构重组而合理化,这会导致三重态金属居中状态变为无发射。
    DOI:
    10.1021/acs.inorgchem.8b0097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rect Synthesis of Palladium Porphyrins from Acyldipyrromethanes
    作者:Duddu S. Sharada、Ana Z. Muresan、Kannan Muthukumaran、Jonathan S. Lindsey
    DOI:10.1021/jo050120v
    日期:2005.4.1
    multistep synthesis which requires a 2e- + 2H+ reduction per each 1-acyldipyrromethane (4e- + 4H+ overall) followed by a 6e- + 6H+ oxidation. The analogous reaction of a 1,9-diacyldipyrromethane and a dipyrromethane also gives the palladium porphyrin. Seven palladium porphyrins have been prepared in yields of 25−57%. The direct route also can be used with Cu(OAc)2·H2O to give the copper porphyrin albeit
    钯卟啉在生物学和材料化学中是有价值的光敏剂和发光剂。描述了一种新的方法,其中通过一个烧瓶反应将1-酰基吡咯甲烷转化为反式-A 2 B 2卟啉的钯螯合物。该反应需要在回流的含KOH(5-10摩尔当量)和Pd(CH 3 CN)2 Cl 2的乙醇中使1-酰基吡咯甲烷自缩合。(0.6摩尔当量)暴露在空气中。这种直接生成钯卟啉的途径比传统合成的四个步骤更方便:(1)还原1-酰基吡咯甲烷;(2)酸催化缩合;(3)卟啉原中间体的氧化;(4)金属插入。新的合成需要既不产酸也不DDQ并正式需要仅一个2E - + 2H +氧化整体相对于传统的多步合成,其需要一个图2e - + 2H +每每个1 acyldipyrromethane减少(图4e - + 4H +后跟一个整体)图6e - + 6H +氧化。1,9-二酰基二吡咯甲烷和二吡咯甲烷的类似反应也产生了钯卟啉。制备了7种钯卟啉,收率25-57%。该直接途径也可以与Cu(OAc)2
  • Photoinduced Dynamics of Bis-dipyrrinato-palladium(II) and Porphodimethenato-palladium(II) Complexes: Governing Near Infrared Phosphorescence by Structural Restriction
    作者:Stefan Riese、Marco Holzapfel、Alexander Schmiedel、Ingo Gert、David Schmidt、Frank Würthner、Christoph Lambert
    DOI:10.1021/acs.inorgchem.8b00974
    日期:2018.10.15
    bis-dipyrrinato-palladium(II) complex 1 and the bridged porphodimethenato-palladium(II) complex 2 possess dramatically different structures in the ground state (proved by X-ray structure analysis) and in the singlet and triplet excited states (calcul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s). While complex 2 is rather rigid, complex 1 undergoes a major 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in the excited state to yield a disphenoidal
    尽管在表面上相似,但双-二吡啶并钯-(II)配合物1和桥连的二甲萘酚-钯(II)配合物2在基态(通过X射线结构分析证明)以及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发下具有显着不同的结构。状态(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尽管复合物2是相当刚性的,但是复合物1在激发态下经历了主要的结构重组,从而产生了双曲线(跷跷板)三重态。激发态的动力学是通过瞬态吸收光谱法探测的,其具有飞秒和纳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并具有荧光上转换和产生约ca的系统间交叉速率常数。(13–16 ps)-1。在配合物2中观察到明显的近红外磷光,但在配合物1在流体溶液中不存在任何发射的现象,可以通过1的结构重组而合理化,这会导致三重态金属居中状态变为无发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