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6-O-isopropylidene-2-O-ethyl-L-ascorbic acid | 1453087-23-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6-O-isopropylidene-2-O-ethyl-L-ascorbic acid
英文别名
3-o-ethyl-5,6-o-isopropylidene-L-ascorbic acid;(2R)-2-[(4S)-2,2-dimethyl-1,3-dioxolan-4-yl]-4-ethoxy-3-hydroxy-2H-furan-5-one
5,6-O-isopropylidene-2-O-ethyl-L-ascorbic acid化学式
CAS
1453087-23-4
化学式
C11H16O6
mdl
——
分子量
244.244
InChiKey
YUQSQSPPVYFBSS-POYBYMJQ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4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3
  • 拓扑面积:
    74.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6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5,6-O-isopropylidene-2-O-ethyl-L-ascorbic acid盐酸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4.0h, 以86.9%的产率得到2-邻乙基-l-抗坏血酸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抗坏血酸乙基醚的制备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坏血酸乙基醚的制备工艺,以抗坏血酸和丙酮为原料,在草酰氯催化下反应8‑10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5,6‑O‑异亚丙基‑L‑抗坏血酸;在母液中加入碱土金属氧化物除去草酸、氯化氢及水分,丙酮经分子筛干燥后可重复使用;将乙基化试剂、无机碱、5,6‑O‑异亚丙基‑L‑抗坏血酸溶于乙醇中,40‑60℃条件下反应6‑8小时,提纯得到3‑乙基‑5,6‑O‑异亚丙基‑L‑抗坏血酸;经氯化氢醇溶液脱除异亚丙基保护基团,浓缩,加入溶解性低的溶剂重结晶得到抗坏血酸乙基醚。该工艺解决了丙酮回收套用难题,不使用有毒有害溶剂和有机碱,不产生大量废液,经济环保;工艺过程易于控制,收率高,易于工业化推广。
    公开号:
    CN111559995B
  • 作为产物:
    描述:
    维生素 C草酰氯碳酸氢钠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16.0h, 生成 5,6-O-isopropylidene-2-O-ethyl-L-ascorb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抗坏血酸乙基醚的制备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坏血酸乙基醚的制备工艺,以抗坏血酸和丙酮为原料,在草酰氯催化下反应8‑10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5,6‑O‑异亚丙基‑L‑抗坏血酸;在母液中加入碱土金属氧化物除去草酸、氯化氢及水分,丙酮经分子筛干燥后可重复使用;将乙基化试剂、无机碱、5,6‑O‑异亚丙基‑L‑抗坏血酸溶于乙醇中,40‑60℃条件下反应6‑8小时,提纯得到3‑乙基‑5,6‑O‑异亚丙基‑L‑抗坏血酸;经氯化氢醇溶液脱除异亚丙基保护基团,浓缩,加入溶解性低的溶剂重结晶得到抗坏血酸乙基醚。该工艺解决了丙酮回收套用难题,不使用有毒有害溶剂和有机碱,不产生大量废液,经济环保;工艺过程易于控制,收率高,易于工业化推广。
    公开号:
    CN111559995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One-Pot 2-O-Alkylation of l-Ascorbic Acid
    作者:Shankar Thopate、Rohit Dengale、Mukund Kulkarni
    DOI:10.1055/s-0033-1338858
    日期:——
    One-pot 2-O-alkylation of L-ascorbic acid involving an in situ 3-O-silylation and desilylation sequence was investigated. Initially the 3-OH group was masked with a t-butyldimethylsilyl (TBDMS) group followed by alkylation of the 2-OH group. Removal of the TBDMS group using 20% sulfuric acid also resulted in hydrolysis of the 5,6-O-isopropylidene to give 2-O-alkyl derivatives of L-ascorbic acid. Selective removal of the 3-O-TBDMS with tetrabutylammonium fluoride (TBAF) gave 5,6-O-isopropylidene-2-O-alkyl derivatives of L-ascorbic acid in good overall yield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otocol, 5,6-O-isopropylidene 2-O-alkyl derivatives of L-ascorbic acid as well as 2-O-alkyl derivatives of L-ascorbic acid may be easily accesse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