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抗病毒药物——碘苷(Idoxuridine,IDU)
碘苷别名碘甙、疱疹净、碘去氧尿啶、5-碘去氧尿苷、碘脱氧尿苷,是世界上首个获得FDA批准的抗病毒药物。它由药理学家比尔-普鲁索夫博士在1959年合成,并于1963年获批上市。自此开启了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新纪元。仅从1963年至2016年间,就有90多种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9种人类传染病,而具有抗病毒效力的分子更是不计其数。
碘苷是一种碘化的胸苷类似物,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使得DNA合成受阻,从而阻碍病毒复制。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1型单纯性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角膜炎。
药理作用
碘苷为碘化胸苷嘧啶衍生物,能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胸苷酸合成酶,特别是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DNA中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或抑制从胸腺嘧啶核苷酸生成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过程。它代替胸腺嘧啶核苷渗入病毒DNA中,产生有缺陷的DNA,使其失去感染力或不能重新组合,使病毒停止繁殖或失去活性而得到抑制。对单纯性带状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对痘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亦有一定作用。一般局部应用或缓慢静脉注射,口服无效。在体内迅速代谢成碘尿嘧啶、尿嘧啶与碘,由尿排出而失去抗病毒作用。主要用于疱疹性角膜炎、结膜炎及其他疱疹性眼病;也用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口角、生殖器感染。本品与血浆蛋白不结合,不易透入角膜组织。
生物活性
碘苷(NSC 39661, SKF 14287)是一种抗病毒药,作用于猫疱疹病毒1型,IC50为4.3 μM。
靶点
Target | Value |
---|---|
Feline herpesvirus type-1 (FHV-1) | 4.3 μM |
化学性质
碘苷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甲醇、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几乎不溶;在氢氧化钠试液中易溶,在稀盐酸中微溶。熔点176-184℃(分解)。0.1%水溶液pH为6。pH2~6时稳定。
用途
碘苷是一种抗病毒药,用于治疗单纯疱疹角膜炎及其他疱疹性眼病、脑炎及皮肤疾病。
生产方法
有多种生产方法。从丙炔醇开始,经氧化、酯化,再与2-氨基噁唑啉核苷环合可得2,2-氧桥嘧啶核苷,然后经酰化、溴化、催化氢化、水解得到碘苷。从鱼精可以制取5'-脱氧胞嘧啶核苷酸,经进一步加工亦可制得碘苷。
长期应用可出现角膜浑浊或染色小点,不易消失。孕妇禁用。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5'-O-benzoyl-2'-deoxy-5-iodouridine | 84043-31-2 | C16H15IN2O6 | 458.209 |
—— | (E)-5-(2-carbomethoxyvinyl)-2'-deoxyuridine | 96244-97-2 | C13H16N2O7 | 312.279 |
—— | CF-1743 | 319425-66-6 | C22H26N2O5 | 398.459 |
3-(2-脱氧-beta-D-赤式-呋喃戊糖基)-6-(4-戊基苯基)呋喃并[2,3-d]嘧啶-2(3H)-酮 5'-L-缬氨酸酯 | FV-100 | 956483-02-6 | C27H35N3O6 | 497.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