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α-Sulfobenzylpenicillin | 40222-57-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α-Sulfobenzylpenicillin
英文别名
3,3-dimethyl-7-oxo-6-[(2-phenyl-2-sulfoacetyl)amin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α-Sulfobenzylpenicillin化学式
CAS
40222-57-9;41744-40-5;58569-36-1
化学式
C16H18N2O7S2
mdl
——
分子量
414.46
InChiKey
JETQIUPBHQNHN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97 °C (decomp)
  • 密度:
    1?+-.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1
  • 重原子数:
    27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4
  • 拓扑面积:
    175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8

制备方法与用途

简介

1928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青霉素,标志着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由于青霉素的抗菌谱窄以及耐药菌株的出现,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成为共同的选择。自1961年氨苄青霉素的成功合成以来,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磺苄西林作为第二代广谱半合成青霉素中的佼佼者,是最早用于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类药物。该药由日本武田药品公司研究所率先合成,于1972年8月以Lilacillin的商品名获得许可,并从1973年1月开始销售注射剂。尽管磺苄西林安全且有效,但由于人们对它的不熟悉,临床使用并不广泛。

适应症

磺苄西林主要适用于对本品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某些变形杆菌属以及其他敏感革兰氏阴性菌所致肺炎、尿路感染、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败血症等。对于由本品敏感菌引起腹腔感染或盆腔感染时,应与抗厌氧菌药物联合应用。

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1g磺苄西林后半小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Cmax),为30mg/L;静脉推注2g后15分钟的血药浓度为240mg/L。于1小时内和2小时内静脉滴注5g磺苄西林,滴注结束即刻的血药浓度均大于200mg/L。24小时尿中药物排出量占给药量的80%。该药物血清蛋白结合率为约50%,在胆汁中的浓度可为血浓度的3倍。

不良反应

注射用磺苄西林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严重过敏反应(如I型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仅为0.004%~0.04%。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非少见,发生率为1%~7%。其他过敏反应包括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皮炎和哮喘发作等。因此,在使用药物前需要做皮试。

药理作用

磺苄西林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其靶分子是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DI。与羟苄西林相比,由于磺酸基的空间结构、酸性和极性的增强,使得磺苄西林钠与相关酶具有较好的亲和性,从而具有较宽的抗菌谱,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研究表明,磺苄西林的抗菌谱与羧苄西林相似,其抗菌活性较强。此外,磺苄西林的抗菌活性与其光学异构型有关,D(-)型抗菌活性是L(+)型异构体的48倍。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 麦撒奎 鹅膏氨酸 鹅膏氨酸 鸦胆子酸A甲酯 鸦胆子酸A 鸟氨酸缩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