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N'-dibenzylviologen dichloride | 1102-19-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N'-dibenzylviologen dichloride
英文别名
benzyl viologen dichloride;1,1'-dibenzyl-4,4'-bipyridinium dichloride;N,gamma'-dipyridylium dichloride;1-benzyl-4-(1-benzylpyridin-1-ium-4-yl)pyridin-1-ium;chloride
N,N'-dibenzylviologen dichloride化学式
CAS
1102-19-8
化学式
C24H22N2*2Cl
mdl
——
分子量
409.358
InChiKey
AFJIFMFASWKFEU-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62 °C (dec.)
  • 稳定性/保质期:
    在常温常压下稳定,应避免强氧化物接触。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03
  • 重原子数:
    27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8
  • 拓扑面积:
    7.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Xn
  • 危险类别码:
    R20/21/22,R36/37/38
  • WGK Germany:
    3
  • RTECS号:
    DW1930000
  • 安全说明:
    S26,S36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305+P351+P338
  • 危险性描述:
    H302,H315,H319,H335
  • 储存条件:
    请将容器密封保存,并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SDS

SDS:fac43c9563a50d2844a987781e89e69c
查看
1.1 产品标识符
: 1,1'-二苄基-4,4'-二吡啶二氯化物
产品名称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1,1′-Dibenzyl-4,4′-bipyridinium dichloride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2.1 GHS分类
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4)
急性毒性, 吸入 (类别4)
急性毒性, 经皮 (类别4)
皮肤刺激 (类别2)
眼刺激 (类别2A)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类别3)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象形图
警示词 警告
危险申明
H302 吞咽有害。
H312 皮肤接触有害。
H315 造成皮肤刺激。
H319 造成严重眼刺激。
H332 吸入有害。
H335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警告申明
预防
P261 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64 操作后彻底清洁皮肤。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P280 穿戴防护手套/ 眼保护罩/ 面部保护罩。
措施
P301 + P312 如果吞下去了: 如感觉不适,呼救解毒中心或看医生。
P302 + P352 如与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冲洗受感染部位.
P304 + P340 如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呼吸顺畅的姿势休息.
P305 + P351 + P338 如与眼睛接触,用水缓慢温和地冲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
出,取出隐形眼镜,然后继续冲洗.
P312 如感觉不适,呼救中毒控制中心或医生.
P322 具体措施(见本标签上提供的急救指导)。
P330 漱口。
P332 + P313 如发生皮肤刺激:求医/ 就诊。
P337 + P313 如仍觉眼睛刺激:求医/就诊。 如仍觉眼睛刺激:求医/就诊.
P362 脱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储存
P403 + P233 存放于通风良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P405 存放处须加锁。
处理
P501 将内容物/ 容器处理到得到批准的废物处理厂。
2.3 其它危害物 - 无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3.1 物 质
: 1,1′-Dibenzyl-4,4′-bipyridinium dichloride
别名
: C24H22Cl2N2
分子式
: 409.35 g/mol
分子量
组分 浓度或浓度范围
1,1'-Dibenzyl-4,4'-bipyridinium dichloride
-
CAS 号 1102-19-8
EC-编号 214-158-5

模块 4. 急救措施
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的建议
请教医生。 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吸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果停止了呼吸,给于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皮肤接触
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请教医生。
眼睛接触
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请教医生。
食入
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主要症状和影响,急性和迟发效应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无数据资料

模块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5.2 源于此物质或混合物的特别的危害
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氯化氢气体
5.3 给消防员的建议
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5.4 进一步信息
无数据资料

模块 6. 泄露应急处理
6.1 人员的预防,防护设备和紧急处理程序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防止粉尘的生成。 防止吸入蒸汽、气雾或气体。 保证充分的通风。
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避免吸入粉尘。
6.2 环境保护措施
不要让产物进入下水道。
6.3 抑制和清除溢出物的方法和材料
收集、处理泄漏物,不要产生灰尘。 扫掉和铲掉。 存放进适当的闭口容器中待处理。
6.4 参考其他部分
丢弃处理请参阅第13节。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防止粉尘和气溶胶生成。
在有粉尘生成的地方,提供合适的排风设备。一般性的防火保护措施。
7.2 安全储存的条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贮存在阴凉处。 容器保持紧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
7.3 特定用途
无数据资料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8.1 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
没有已知的国家规定的暴露极限。
8.2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按照良好工业和安全规范操作。 休息前和工作结束时洗手。
个体防护设备
眼/面保护
带有防护边罩的安全眼镜符合 EN166要求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 (美国) 或 EN 166(欧盟)
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部。
皮肤保护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 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9/6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 376标准。
身体保护
全套防化学试剂工作服, 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度和含量来选择。
呼吸系统防护
如须暴露于有害环境中,请使用P95型(美国)或P1型(欧盟 英国
143)防微粒呼吸器。如需更高级别防护,请使用OV/AG/P99型(美国)或ABEK-P2型 (欧盟 英国 143)
防毒罐。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模块 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观与性状
形状: 粉末
颜色: 棕灰色
b) 气味
无数据资料
c) 气味阈值
无数据资料
d) pH值
无数据资料
e) 熔点/凝固点
熔点/凝固点: 260 °C - 分解
f) 起始沸点和沸程
无数据资料
g) 闪点
无数据资料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易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汽压
无数据资料
l) 蒸汽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相对密度
无数据资料
n) 水溶性
无数据资料
o) n-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数据资料
p) 自燃温度
无数据资料
q) 分解温度
无数据资料
r) 粘度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10.1 反应性
无数据资料
10.2 稳定性
无数据资料
10.3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0.4 应避免的条件
无数据资料
10.5 不兼容的材料
强氧化剂
10.6 危险的分解产物
其它分解产物 -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1. 毒理学资料
11.1 毒理学影响的信息
急性毒性
无数据资料
皮肤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眼睛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无数据资料
生殖细胞突变性
无数据资料
致癌性
IARC:
此产品中没有大于或等于 0。1%含量的组分被 IARC鉴别为可能的或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生殖毒性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吸入 -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无数据资料
吸入危险
无数据资料
潜在的健康影响
吸入 吸入有害。 引起呼吸道刺激。
摄入 误吞对人体有害。
皮肤 如果通过皮肤被吸收是有害的。 造成皮肤刺激。
眼睛 造成严重眼刺激。
接触后的征兆和症状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附加说明
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登记: DW1930000

模块 12. 生态学资料
12.1 生态毒性
无数据资料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无数据资料
12.3 潜在的生物蓄积性
无数据资料
12.4 土壤中的迁移性
无数据资料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无数据资料
12.6 其它不利的影响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将剩余的和未回收的溶液交给处理公司。 联系专业的拥有废弃物处理执照的机构来处理此物质。
与易燃溶剂相溶或者相混合,在备有燃烧后处理和洗刷作用的化学焚化炉中燃烧
受污染的容器和包装
作为未用过的产品弃置。

模块 14. 运输信息
14.1 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
欧洲陆运危规: - 国际海运危规: - 国际空运危规: -
14.2 联合国(UN)规定的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 非危险货物
国际海运危规: 非危险货物
国际空运危规: 非危险货物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 国际海运危规: - 国际空运危规: -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 国际海运危规: - 国际空运危规: -
14.5 环境危险
欧洲陆运危规: 否 国际海运危规 海运污染物: 否 国际空运危规: 否
14.6 对使用者的特别提醒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5 - 法规信息
N/A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N'-dibenzylviologen dichloride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苄基紫精
    参考文献:
    名称:
    Air-Stable Surface Charge Transfer Doping of MoS2 by Benzyl Viologen
    摘要:
    Air-stable doping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enable a wide range of optoelectronic and electronic devices while exploring their basic material properties. Here we demonstrate the use of benzyl viologen (By), which has one of the highest reduction potentials of all electron-donor organic compounds, as a surface charge transfer donor for MoS2 flakes. The n-doped samples exhibit excellent stability in both ambient air and vacuum. Notably, we obtained a high electron sheet density of similar to 1.2 x 10(13) cm(-2),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degenerate doping limit for MoS2. The BV dopant molecules can be reversibly removed by immersion in toluene, providing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carrier sheet density as well as selective removal of surface dopants on demand. By BV doping of MoS2 at the metal junctions, the contact resistances are shown to be reduced by a factor of >3. As a proof of concept, top-gat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ere fabricated with BV-doped n(+) source/drain contacts self-aligned with respect to the top gate. The device architecture, resembling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Si transistors, exhibited excellent 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a subthreshold swing of similar to 77 mV/decade.
    DOI:
    10.1021/ja5033327
  • 作为产物:
    描述:
    乙腈 为溶剂, 生成 N,N'-dibenzylviologen di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压力对二苄基联吡啶鎓盐中热背电子转移的影响。溶剂重组和动态溶剂效应
    摘要:
    在乙腈 (AN) 和碳酸丙烯酯 (PC) 中研究了压力对 N,N'-dibenzyl-4,4'-bypyridinium dichloride 的 UV 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对衰变的动力学影响。在 AN 和 PC 中,该过程因压力增加而加速,这表明在活化过程中溶剂化球体发生了相当大的收缩。此外,在 PC 中,在 P > 200 MPa 时观察到压力引起的延迟,这归因于高压下溶剂的缓慢热波动。
    DOI:
    10.1246/cl.2004.154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he importance of hydrophobic-hydrophilic factors in binding of charged substrates to micelles: use of extramicellar probe luminescence to monitor association of cations to the micelle
    作者:Thomas K. Foreman、Warren M. Sobol、David G. Whitten
    DOI:10.1021/ja00408a009
    日期:1981.9
    anionic metal complex 1, RuL34-, where L = 4,4'-dicarboxy-2,2'-bipyridine has been used as an extramicellar luminescent probe to monitor the binding capacity of anionic sodium dodecylsulfate micelles for the quencher Cu/sup 2 +/ and several organic cations. Addition of surfactant attenuates the quenching activity of the cations toward 1 in each case. The results are most consistent with a model whereby these
    阴离子金属络合物 1,RuL34-,其中 L = 4,4'-二羧基-2,2'-联吡啶已被用作胶束外发光探针,以监测阴离子十二烷基硫酸钠胶束对猝灭剂 Cu/sup 2 的结合能力+/- 和几种有机阳离子。在每种情况下,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将阳离子的猝灭活性衰减至 1。结果与模型最一致,即它们在烃 - 水界面结合,而不是主要与胶束头基团结合。13 参考。
  • Role of incorporated SCN− or SO42− in organically templated chlorocadmates: synthesi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y
    作者:Bing Guo、Rong-Yan Wang、Jie-Hui Yu、Jia-Ning Xu、Ji-Qing Xu
    DOI:10.1016/j.poly.2017.01.039
    日期:2017.5
    group into the organically templated chlorocadmates, a series of room-temperature reactions at pH 2 were performed, creating four new Cd(II) hybrids as [L1]4[Cd4Cl6(SCN)10(H2O)2] (L1 = 1,1′-dibenzyl-4,4′-bipyridium) 1, [H4L2][CdCl4(SCN)2] (L2 = 1,4-bis(4-pyridylmethyl)piperazine) 2, [HL3]3[CdCl3]SO4 (L3 = 2-amino-6-chloropyridine) 3, and [HL4]3[CdCl3]SO4 (L4 = 2-amino-6-bromopyridine) 4. X-ray single-crystal
    摘要基于将SCN-或SO42-基团引入有机模板化氯代甲酸酯中的目的,在pH 2下进行了一系列室温反应,生成了四个新的Cd(II)杂种,作为[L1] 4 [Cd4Cl6(SCN) )10(H2O)2](L1 = 1,1'-二苄基-4,4'-联吡啶鎓)1,[H4L2] [CdCl4(SCN)2](L2 = 1,4-双(4-吡啶基甲基)哌嗪)2,[HL3] 3 [CdCl3] SO4(L3 = 2-氨基-6-氯吡啶)3和[HL4] 3 [CdCl3] SO4(L4 = 2-氨基-6-溴吡啶)4。晶体衍射分析显示(i)以L12 +为模板,1显示一维单链结构,该结构基于μ-1,3的双核[Cd2Cl3(SCN)4(H2O)] 3-团簇。 -模式SCN−组;(ii)以H4L24 +为模板的2仅显示单核结构。但是,通过分子间弱的N吡啶吡啶,⋯哌嗪HCl和SSCN⋯SSCN相互作用,2自组装成具有(4,6)
  • Heterometallic iodoplumbates modified by copper(I) or silver(I) with viologens
    作者:Lintao Fan、Min Li、Qiqi Wu、Xiaoyan Lin、Yukang Wang、Daohua Wang、Haohong Li、Zhirong Chen
    DOI:10.1080/00958972.2016.1252974
    日期:2017.1.2
    Abstract Cu/Ag(I) were introduced into iodoplumbate systems to produce two new heterometallic iodoplumbates with viologen as templates, i.e. (PV)2(Pb2Cu2I10) (1) and [(BV)(Pb2AgI7)]n (2) (PV2+ = propyl viologen, BV2+ = benzyl viologen), in which the common connection of PbI6 units have been remarkably altered. In (PV)2(Pb2Cu2I10) (1), two PbI6 octahedra are bridged by two CuI4 tetrahedra via face-sharing
    摘要 将 Cu/Ag(I) 引入碘铅酸盐体系中,以紫罗碱为模板制备了两种新的异金属碘铅酸盐,即 (PV)2(Pb2Cu2I10) (1) 和 [(BV)(Pb2AgI7)]n (2) (PV2+ =丙基紫精,BV2+ = 苄基紫精),其中 PbI6 单元的共同连接已显着改变。在 (PV)2(Pb2Cu2I10) (1) 中,两个 PbI6 八面体通过面共享由两个 CuI4 四面体桥接形成 (Pb2Cu2I10)4− 簇,但 [( BV)(Pb2AgI7)]n (2) 由共享边缘的 AgI4 四面体和 PbI6 八面体组装而成。还讨论了它们的光学带隙和荧光。Haloplumbates 的吸收边缘可以通过引入合适的共轭分子作为模板来设计。
  • Inclusion complexation abilities of cucurbit[6]uril for various aromatic amines in the presence of alkali metal cations
    作者:Yusaku Honda、Tadashi Hanaya、Yoshimi Sueishi
    DOI:10.1007/s10847-017-0727-3
    日期:2017.8
    The inclusion complexation of aromatic amines with cucurbit[6]uril (CB[6]) capped with alkali metal cations was studi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We showed that CB[6] capped with alkali metal cations forms a 1:1 inclusion complex with the aromatic amine guests (neutral organic molecules), independent of the length of guest molecules. The effects of salts on the inclusion constants of CB[6] in the presence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芳香胺与用碱金属阳离子封端的葫芦[6]脲(CB[6])的包合络合。我们表明,用碱金属阳离子封端的 CB[6] 与芳香胺客体(中性有机分子)形成 1:1 的包合物,与客体分子的长度无关。考察了不同碱金属盐存在下盐类对CB[6]包合常数的影响,发现包合常数按照碱阳离子Cs+
  • Photoinduced Charge Shifts and Electron Transfer in Viologen–Tetraphenylborate Complexes: Push–Pull Character of the Exciplex
    作者:Willy G. Santos、Darya S. Budkina、Victor M. Deflon、Alexander N. Tarnovsky、Daniel R. Cardoso、Malcolm D. E. Forbes
    DOI:10.1021/jacs.7b01946
    日期:2017.6.14
    charge transfer transition that leads to changes in the viologen structure in the excited singlet state. Femtosecond transient absorption reveals the formation of excited-state absorption and stimulated emission bands assigned to the planar (kobs < 1012 s–1) and twisted (kobs ∼ 1010 s–1) structures between two pyridinium groups in the viologen ion. An efficient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from the
    制备了紫精-四芳基硼酸酯离子对络合物,并通过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技术(例如荧光和飞秒瞬态吸收)进行了研究。结果突出显示了电荷转移跃迁,该跃迁导致激发单重态的紫精结构发生变化。飞秒瞬态吸收揭示激发态吸收的形成和刺激分配到平面(发射带ķ OBS <10个12小号-1)和扭曲(ķ OBS〜10个10小号-1)在紫精离子中两个吡啶鎓基团之间的结构。激发后不到1μs观察到有效的光诱导电子从四苯硼酸酯阴离子部分转移到紫精指示。这是电子给体扭曲的紫精结构的推挽特性的结果,该结构有助于形成硼酸根三重态。硼酸三重态通过第二电子转移过程进一步失活,生成紫精阳离子自由基(V •+)。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S)-氨氯地平-d4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N'-亚硝基尼古丁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2S)-2-[[[9-丙-2-基-6-[(4-吡啶-2-基苯基)甲基氨基]嘌呤-2-基]氨基]丁-1-醇 (2R,2''R)-(+)-[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四盐酸盐 黄色素-37 麦斯明-D4 麦司明 麝香吡啶 鲁非罗尼 鲁卡他胺 高氯酸N-甲基甲基吡啶正离子 高氯酸,吡啶 高奎宁酸 马来酸溴苯那敏 马来酸左氨氯地平 顺式-双(异硫氰基)(2,2'-联吡啶基-4,4'-二羧基)(4,4'-二-壬基-2'-联吡啶基)钌(II) 顺式-二氯二(4-氯吡啶)铂 顺式-二(2,2'-联吡啶)二氯铬氯化物 顺式-1-(4-甲氧基苄基)-3-羟基-5-(3-吡啶)-2-吡咯烷酮 顺-双(2,2-二吡啶)二氯化钌(II) 水合物 顺-双(2,2'-二吡啶基)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顺-二氯二(吡啶)铂(II) 顺-二(2,2'-联吡啶)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非那吡啶 非洛地平杂质C 非洛地平 非戈替尼 非尼拉朵 非尼拉敏 阿雷地平 阿瑞洛莫 阿培利司N-6 阿伐曲波帕杂质40 间硝苯地平 间-硝苯地平 锇二(2,2'-联吡啶)氯化物 链黑霉素 链黑菌素 银杏酮盐酸盐 铬二烟酸盐 铝三烟酸盐 铜-缩氨基硫脲络合物 铜(2+)乙酸酯吡啶(1:2:1) 铁5-甲氧基-6-甲基-1-氧代-2-吡啶酮 钾4-氨基-3,6-二氯-2-吡啶羧酸酯 钯,二氯双(3-氯吡啶-κN)-,(SP-4-1)-